陈旻湖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陈旻湖

陈旻湖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教授

医生主页

寄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 中山一院IBD中心是国内最早建立炎症性肠病专病诊治中心的单位之一,自2004年成立IBD专病门诊以来,目前长期随访患者超过2000人,2011年建立IBD电子数据库,成为国内最早具备电子病例资料库的IBD诊治中心。 1.病例丰富、资料齐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IBD诊治中心之一,而且具备完整的纸质版资料库、电子版数据库(涵盖流行病学、内镜学、影像学、药物、手术、随访等)、组织标本库(血清、肠镜活检、手术标本)。 2.多学科协作团队强大:2011年建立IBD多学科协作模式,每周进行IBD多学科会诊单元,涵盖科室包括消化科、胃肠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风湿科。至今,已坚持开展多学科会诊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疑难病例资料库。 3.新技术开展领先: 诊断技术:2011年与德国Ulm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开展肠道超声检查技术合作,目前已开展肠道超声检查约1000余例,国内率先开展肠道超声造影、经腹超声引导下肠道穿刺技术。世界上率先开展弹性超声技术(剪切波成像)用于克罗恩病狭窄类型的鉴别诊断。2011年,先后开展CTE与MRE技术,目前CTE成像超过3000人次,MRE超过2000人次。国内率先开展T-spot鉴别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单位之一。 治疗手段:国内最早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中心(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国内率先开展选择性吸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国内率先开展阿达木单抗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 4.学术影响力大:成功主办多届全国炎症性肠病新进展论坛,共同主办或承办多届中美国际消化高峰论坛(聚焦炎症性肠病),《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指南》制定单位。主持开展国内第一个基于社区人群的IBD流行病学研究(广东省中山市),主持开展国内多项多中心研究(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阿达木单抗治疗克罗恩病。 5.科研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主持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诱导多能干细胞因子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克罗恩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克罗恩病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评估的研究)、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克罗恩病黏膜愈合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炎症性肠病的分子分型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横向课题(制定小肠检查新技术(胶囊内镜/CTE/小肠镜))等基金多项。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Endoscopy、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发表论文多篇。近3年,在美国Digestive Disease Week,European Crohn’s and Crohn’s Organization,Asian Organization of Crohn’s and Colitis会议上均有口头发言或壁报交流。 6.管理理念先进:全国第一个设有IBD专病门诊的中心(周二全天,周四上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资料登记、检查预约、随访监测、电话咨询等。每周开展多学科会诊,集中消化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和营养科等多学科力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长期提供多种免费临床试验参与机会,入组患者可免费获得部分检查或治疗机会,为广大患者造福。具备微博、QQ群、好大夫网站、主页网站等多种医患交流平台,目前正在筹建微信平台等 7.技术力量构成: 消化科:陈旻湖教授 曾志荣教授 何瑶教授 陈白莉副教授 张盛洪副教授 毛仁医生 胃肠外科:宋新明教授 陈志辉副教授 放射科:李子平教授 孙灿辉教授 冯仕庭教授 李雪华医生 病理科: 薛玲教授 曹清华副教授 叶子茵副教授 林原医生 超声科: 谢晓燕教授 陈瑜君医生 IBD中心地址:广州中山二路58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号楼5楼 新浪微博:中山一院炎症性肠病中心 网址:www.chinaibd.cn

寄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 中山一院IBD中心是国内最早建立炎症性肠病专病诊治中心的单位之一,自2004年成立IBD专病门诊以来,目前长期随访患者超过2000人,2011年建立IBD电子数据库,成为国内最早具备电子病例资料库的IBD诊治中心。 1.病例丰富、资料齐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IBD诊治中心之一,而且具备完整的纸质版资料库、电子版数据库(涵盖流行病学、内镜学、影像学、药物、手术、随访等)、组织标本库(血清、肠镜活检、手术标本)。 2.多学科协作团队强大:2011年建立IBD多学科协作模式,每周进行IBD多学科会诊单元,涵盖科室包括消化科、胃肠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风湿科。至今,已坚持开展多学科会诊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和疑难病例资料库。 3.新技术开展领先: 诊断技术:2011年与德国Ulm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开展肠道超声检查技术合作,目前已开展肠道超声检查约1000余例,国内率先开展肠道超声造影、经腹超声引导下肠道穿刺技术。世界上率先开展弹性超声技术(剪切波成像)用于克罗恩病狭窄类型的鉴别诊断。2011年,先后开展CTE与MRE技术,目前CTE成像超过3000人次,MRE超过2000人次。国内率先开展T-spot鉴别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单位之一。 治疗手段:国内最早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中心(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克罗恩病),国内率先开展选择性吸附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国内率先开展阿达木单抗用于克罗恩病的治疗。 4.学术影响力大:成功主办多届全国炎症性肠病新进展论坛,共同主办或承办多届中美国际消化高峰论坛(聚焦炎症性肠病),《2012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共识指南》制定单位。主持开展国内第一个基于社区人群的IBD流行病学研究(广东省中山市),主持开展国内多项多中心研究(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阿达木单抗治疗克罗恩病。 5.科研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主持基金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诱导多能干细胞因子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克罗恩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克罗恩病诊断鉴别诊断与临床评估的研究)、中山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克罗恩病黏膜愈合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炎症性肠病的分子分型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横向课题(制定小肠检查新技术(胶囊内镜/CTE/小肠镜))等基金多项。近3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Endoscopy、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发表论文多篇。近3年,在美国Digestive Disease Week,European Crohn’s and Crohn’s Organization,Asian Organization of Crohn’s and Colitis会议上均有口头发言或壁报交流。 6.管理理念先进:全国第一个设有IBD专病门诊的中心(周二全天,周四上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资料登记、检查预约、随访监测、电话咨询等。每周开展多学科会诊,集中消化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和营养科等多学科力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长期提供多种免费临床试验参与机会,入组患者可免费获得部分检查或治疗机会,为广大患者造福。具备微博、QQ群、好大夫网站、主页网站等多种医患交流平台,目前正在筹建微信平台等 7.技术力量构成: 消化科:陈旻湖教授 曾志荣教授 何瑶教授 陈白莉副教授 张盛洪副教授 毛仁医生 胃肠外科:宋新明教授 陈志辉副教授 放射科:李子平教授 孙灿辉教授 冯仕庭教授 李雪华医生 病理科: 薛玲教授 曹清华副教授 叶子茵副教授 林原医生 超声科: 谢晓燕教授 陈瑜君医生 IBD中心地址:广州中山二路58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号楼5楼 新浪微博:中山一院炎症性肠病中心 网址:www.chinaibd.cn

专业方向

消化内科

专业擅长

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

执业地点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个人简介

陈旻湖,男,主任医师,教授,消化内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博士导师,博士学历,1984年毕业。
医疗专长
擅长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治疗。领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炎症性肠病中心多学科团队诊治炎症性肠病。有6000多例的诊治经验,应用国际先进理念,为难治性克罗恩病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供多学科会诊服务。
主要研究方向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
社会兼职
1.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
2.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 副会长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 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