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指异常的白细胞在骨髓、脾脏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造成正常血细胞的减少引起的疾病。主要可分为四个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即美英协作组分类法(FAB 分型)中的M5 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本病血常规或者骨髓中可能会出现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常见症状有贫血、感染、发热、出血等。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是指异常的白细胞在骨髓、脾脏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造成正常血细胞的减少引起的疾病。主要可分为四个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即美英协作组分类法(FAB 分型)中的M5 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种常见类型。本病血常规或者骨髓中可能会出现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常见症状有贫血、感染、发热、出血等。
本病病因未明,目前认为与电离辐射、接触化学药物和毒物(如苯和含苯的有机溶剂)等因素有关。
本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发热、感染、出血等症状,当大量单核细胞浸润相应组织器官时,还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贫血:常见面色苍白、疲乏、困倦和软弱无力,呈进行性发展。
发热:一般为低中度发热(37.4℃~39℃),若发生感染可出现高热(39~41℃)。
感染: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鼻塞、咽痛或咽部不适感等。
出血:半数以上患者有出血,程度轻重不一,部位可遍及全身,表现为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眼底出血等。
浸润症状
口腔损害:是本病常见表现,表现为牙龈肿胀、舌肥大、扁桃体和腮腺肿大等。
皮肤损害:也是本病常见的表现,表现为皮肤有结节、斑块和溃疡等。
淋巴结肿大:全身一处或多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可摸到突出的肿块。
肝脾肿大:表现为腹胀,左上腹或右上腹可摸到包块。
骨关节损害: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常有胸骨下端压痛。
神经系统损害:可出现头痛、呕吐、面瘫、视物模糊、听力下降、肢体瘫痪、精神失常、意识不清等表现。
肺部损害: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血液检查
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可以通过血常规和白血胞分类,初步判断患者更符合哪种类型的白血病特点。
流式细胞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分型,对治疗后病情的监测也有重要作用。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有助于指导医生选择治疗方法,预估治疗效果。
骨髓细胞学检查:进行骨髓穿刺,进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本病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多种化学药物联合治疗,辅以其他治疗方式。身体状况良好、病情属于中高危阶段的患者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化疗
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有柔红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等。
去甲基化药物
药物的作用是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适用于身体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地西他滨和阿扎胞苷。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可以帮助提高疗效,常用药物有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
放疗
作用是利用放射线杀灭局部的单核细胞,只适用于大量单核细胞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的患者。在本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局限。
造血干细胞移植
包括自体和异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病情属于中高危阶段的患者。
预防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开窗通风,定期消毒。
避免去人多、密闭的环境,外出佩戴口罩。
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人群。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防加重痔疮或诱发肛裂,增加感染机会。若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药物。
注意观察出血表现,一旦出现出血时,如皮肤红点或淤青、牙龈出血、鼻出血、咯血(咳血)、呕血、血便或黑便、血尿等,及时到医院就诊。
适当运动,可以进行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有氧运动。
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 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口腔溃疡等不适,患者可以通过补充复合维生素、使用康复新等来预防或缓解。
注意遵医嘱用药和复查,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本病如能早期积极治疗,可以延长寿命,甚至达到长期无病生存或临床治愈的状态。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出现重症感染、大出血、白细胞淤滞、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可能在短期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