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肿瘤病,病变累及周围血液、淋巴结及全身脏器。按病程的缓急及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起源于骨髓中的白细胞,由幼稚淋巴细胞(一种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发展而来。典型表现为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骨关节痛。
常见于儿童。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一种淋巴细胞发生细胞形态和数量异常改变的肿瘤性疾病。典型症状是疲倦、乏力。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血液肿瘤病,病变累及周围血液、淋巴结及全身脏器。按病程的缓急及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起源于骨髓中的白细胞,由幼稚淋巴细胞(一种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发展而来。
典型表现为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骨关节痛。
常见于儿童。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一种淋巴细胞发生细胞形态和数量异常改变的肿瘤性疾病。
典型症状是疲倦、乏力。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淋巴细胞白血病,需加以注意: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典型表现为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骨关节痛。随病情进展,还会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呼吸困难,严重者甚至死亡。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倦、乏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随病情进展,还会出现消瘦、盗汗、贫血、反复感染等,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淋巴瘤、免疫系统疾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疲倦、乏力:常感觉身体疲乏、没有力气。
淋巴结肿大:以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肿大的淋巴结比较硬,没有压痛,可以移动。
肝脾肿大:正常情况下,人在右侧肋下是不能摸到肝脏的。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平静呼吸时,可在距右侧肋下 1.5 厘米或超过 1.5 厘米处摸到肝脏;仰卧位或侧卧位时,可在左侧肋骨下缘摸到脾脏的边缘(脾脏摸起来比较硬)。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骨髓穿刺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即骨髓移植,是目前治愈本病的唯一方式。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化疗
目的:杀死肿瘤细胞。
常用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巯基嘌呤、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或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氨蝶呤、替尼泊苷、长春新碱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靶向药物治疗
目的:针对癌细胞上的特定结构,攻击含有特殊染色体的细胞。
常用药:达沙替尼、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帕纳替尼。
骨髓移植,即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本病的唯一方式。
原理: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以及能转变成正常血细胞的造血细胞。
医生会在患者大剂量化疗结束后,进行干细胞移植,用供体捐献的干细胞替换患者严重受损的骨髓细胞。
此类移植的干细胞将逐渐转变成新的健康血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
风险:由于移植前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治疗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同时可能存在排异、移植失败等不良反应及风险。
对症支持治疗
目的:防治感染、改善贫血、控制及预防出血。
常用方法:
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以抗感染
输血以改善贫血
输注血小板以预防出血
放疗
适应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已经扩散至脑部、脊髓、骨骼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进行干细胞移植前,有时也会用到大剂量放疗。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适用于淋巴结过度肿大者。
免疫细胞基因疗法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一种称为 CAR-T 的免疫细胞基因疗法,可以识别并杀死癌细胞。
日常活动需小心、缓慢,避免磕碰与碰触坚硬物品划伤皮肤,引起血流不止。
推荐使用软毛牙刷,以免损伤牙龈。
室内温湿度应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保持清洁卫生。
保持床单、内衣裤清洁干燥;盖过的被褥常拆洗。
勤洗手,推荐使用含有杀菌剂成分的洗手液。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接触传染源,防止感染。
定期复查,如发现异常,及时就诊。若 3 个月未复查者,应于治疗后 1 年内任意一次就诊时复查。
运动
肿瘤早期患者:可遵医嘱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在增强机体抵抗力的同时,还可以缓解疾病带来的压力。运动强度应适当,避免过度劳累。
肿瘤晚期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在家属的陪伴下进行室内活动;长期卧床者,家属要经常帮助按摩活动肌肉,防止肌肉的萎缩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若不经特殊治疗,平均生存期仅 3 个月左右,短者甚至在诊断数天后即死亡。
经过现代治疗,大部分病人能够获得长期无病生存甚至治愈。儿童治愈率为 80%,成年人治愈率为 30% ~ 50%。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从终身无需治疗到疾病短期快速进展,病程长短不一,平均存活时间为 5 ~ 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