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
本病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有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
本病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有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本病是由肠道病毒属 71 型感染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需加以注意: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是肠道病毒 71 感染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总是想睡觉,睡着后容易唤醒)、肢体抖动、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
一般病例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典型的皮疹为丘疹(皮疹高出皮肤表面)、斑丘疹(部分皮疹与皮肤齐平,部分高出皮肤表面)、疱疹,周围可见红晕,伴或不伴发热。
部分患儿以口腔疱疹伴疼痛起病。
重型病例
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 1~5 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受惊吓、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抽搐、意识障碍等。
危重型病例
可出现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
还可出现出冷汗、四肢末端冰冷、皮肤出现花斑等症状。
患儿此时可能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死亡率较高。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主要是肠道病毒属 71 型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性药物治疗,以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退热药物:适合体温超过 38.5 摄氏度的患者,常用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结合温水擦浴。
减轻疼痛症状:西瓜霜、冰硼散等口服或吹敷口腔患处,可缓解症状、促进疱疹愈合。
抗病毒药物:尚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干扰素-α 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可有一定疗效。
降颅压药物:针对高颅压患儿可降低颅压,常用药物甘露醇。
血管活性药物
血压升高的患儿可应用扩血管药物降血压,如米力农、酚妥拉明等。
血压降低的患儿需应用升血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糖皮质激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者或危重症病例。
本病预后良好。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且不遗留后遗症。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少数患者会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可能危及生命或恢复后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