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介绍,什么是肠道病毒71型感染

介绍

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

本病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

主要症状有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艰难梭菌,宝宝需要进行常规检测么?

肖园 上海瑞金医院 儿内科 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是由肠道病毒属 71 型感染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接触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
  • 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物品等经粪-口途径,经被污染的空气、飞沫传播等途径,感染健康人。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需加以注意:

  • 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无母乳喂养者。
  • 既往有 EB 病毒感染患儿。
  • 3~5 岁儿童。
  • 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吮手指的习惯的儿童。
症状表现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是肠道病毒 71 感染最常见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精神差、嗜睡(总是想睡觉,睡着后容易唤醒)、肢体抖动、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

典型症状

  • 一般病例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典型的皮疹为丘疹(皮疹高出皮肤表面)、斑丘疹(部分皮疹与皮肤齐平,部分高出皮肤表面)、疱疹,周围可见红晕,伴或不伴发热。

    部分患儿以口腔疱疹伴疼痛起病。

  • 重型病例
    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 1~5 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受惊吓、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抽搐、意识障碍等。

  • 危重型病例
    可出现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

    还可出现出冷汗、四肢末端冰冷、皮肤出现花斑等症状。

    患儿此时可能出现血压降低或休克,死亡率较高。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脑炎
  • 脑脊髓炎(脑和脊髓同时受损)
  • 肺水肿或肺出血
  • 心肌炎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是肠道病毒属 71 型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提倡母乳喂养,且喂养时间超过 6 个月。
  • 避免去人群密集或空气流通性差的地方。
  • 按时注射 EV71 疫苗(适用于 6 月龄~5 岁儿童)。
  • 注意手部卫生,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勤洗手。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患者是病毒感染或是继发细菌感染。
  • 生化检查:是一种抽血检查,通过生化检查判断有无心脏、肝脏等功能损害。
  • 病原学检查:血液 EV71-IgM 检测是目前主要的初筛检测,用来判断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
  • 影像学检查:常做的有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颅脑 CT 检查等,用于判断有无肺部及颅脑并发症。
治疗方式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性药物治疗,以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 退热药物:适合体温超过 38.5 摄氏度的患者,常用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结合温水擦浴。

  • 减轻疼痛症状:西瓜霜、冰硼散等口服或吹敷口腔患处,可缓解症状、促进疱疹愈合。

  • 抗病毒药物:尚缺乏特效抗病毒药物,早期使用干扰素-α 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可有一定疗效。

  • 降颅压药物:针对高颅压患儿可降低颅压,常用药物甘露醇。

  • 血管活性药物
    血压升高的患儿可应用扩血管药物降血压,如米力农、酚妥拉明等。

    血压降低的患儿需应用升血压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 糖皮质激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者或危重症病例。

其他治疗方法

  • 呼吸机辅助通气:对重症患者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病情严重者有条件可以给予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注意事项
  • 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应注意摄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患儿衣物可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不宜蒸煮的物品可于阳光下暴晒。
  • 隔离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一般需要 2 周)。
  • 自觉症状加重时,及时至医院复诊。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且不遗留后遗症。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少数患者会进展为危重型病例,可能危及生命或恢复后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推荐医生 688位 推荐医院 425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