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产力异常 >

产力异常介绍,什么是产力异常

介绍

产力是分娩的动力,是将胎儿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其中子宫收缩力为主要动力,贯穿分娩的全过程。

产力异常是指子宫收缩力异常,即子宫收缩失去了节律性、对称性,或者收缩的强度、频率过强或过弱。

主要症状有产妇自觉烦躁不安,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按压后疼痛加重。

其中宫缩乏力多见于初产妇,尤其是 35 岁以上的高龄初产妇。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感觉不到宫缩怎么办?有人没有宫缩就把孩子生了吗?

吴龙 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 妇产科 主治医师

发病原因

本病是由于子宫收缩力异常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宫缩乏力

    子宫因素
    多胎、巨大儿、羊水过多等,使子宫肌纤维过度拉长,从而失去正常收缩能力。

    多次妊娠及分娩、刮宫、反复宫腔感染等,使子宫内部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影响子宫收缩能力。

    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都可影响子宫正常的收缩功能,导致宫缩乏力。

    产道与胎儿因素
    盆骨大小、形态异常,导致产道狭窄。

    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形成头盆不称(胎儿头部大小、位置和产妇盆骨大小、形态不相称),使胎头不能通过盆骨,阻碍其下降。

    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胎先露),不能紧贴、压迫子宫下段和子宫颈部,从而不能很好地刺激局部神经丛,引起反射性地有效宫缩。

    精神因素:由于产妇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发挥,从而影响子宫收缩。

    内分泌失调、电解质异常:临产后,产妇体内雌激素、缩宫素等物质分泌不足,导致子宫收缩功能降低。电解质浓度(如钠、钾、钙、镁)异常,也可影响子宫肌纤维收缩能力。

    药物影响:妊娠晚期,尤其临产后,不恰当地使用大剂量镇静剂、镇痛剂、麻醉剂,如氯丙嗪、吗啡、哌替啶等,可抑制子宫收缩,导致宫缩乏力。

    其他因素
    患有营养不良、贫血等慢性全身性疾病的产妇,体质虚弱,容易导致宫缩乏力。

    临产后进食与睡眠不足、体力消耗大,产妇处于疲惫状态。

    产妇膀胱充盈,不能正常排尿,发生尿潴留,阻碍胎先露下降。

  • 宫缩过强
    全部子宫肌收缩过强:通常由外界因素导致。如不恰当地使用缩宫素,可引起宫颈内口以上部位的子宫肌层,出现强直性、痉挛性收缩。

    部分子宫肌收缩过强:多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或粗暴地进行阴道内操作导致。

症状表现

本病可分为子宫收缩乏力(宫缩乏力)、子宫收缩过强(宫缩过强)两大类。每一类又可分为协调性、不协调性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协调性宫缩乏力。

典型症状

  • 宫缩乏力
    协调性宫缩乏力:宫缩 <2 次/10 分钟。由于宫腔内压力低,对胎儿影响不大。

    不协调性宫缩乏力
    产妇自觉烦躁不安,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按压后疼痛加重。

    严重者出现脱水(口干、皮肤干燥、尿少)、腹胀、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正常排出)等症状。

    胎儿可出现胎儿宫内窘迫,表现为胎心音每分钟在 160 次以上,或 120 次以下等。

    产程异常
    潜伏期延长: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口扩张 3 厘米的时长,初产妇 >16 小时,经产妇 >8 小时。

    活跃期延长:从宫口扩张 3 厘米开始,到宫口开全的时长,初产妇 >8 小时。

  • 宫缩过强
    协调性宫缩过强:宫缩 >5 次/10 分钟,或收缩持续 2 分钟或更长时间。

    不协调性宫缩过强:产妇烦躁不安,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按压后疼痛加重。胎心音听不清或时快时慢。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宫缩乏力
    可使产妇出现肠胀气、排尿困难、脱水、产后出血等症状。

    使胎儿在宫内缺氧,易发生胎儿窘迫(胎心、胎动异常)或胎死宫内。

  • 宫缩过强
    可导致产妇宫颈、阴道及会阴撕裂伤。接产时因来不及消毒,可导致产褥感染(阴道炎等)。

    易发生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亡。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是宫缩异常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做好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
  • 有急产史(从规律宫缩到胎儿胎盘娩出,总产程 ≤3 小时)者,需提前 1~2 周住院待产,预防院外分娩的意外情况发生。
  • 入院后,尽快适应待产环境,保持环境安静、清洁、舒适,尽可能家庭化。
  • 无灌肠禁忌的产妇,在临产初期,可用温肥皂水灌肠,排除粪便及积气,并刺激宫缩。定时监测宫缩、胎心。有急产史的产妇,临产后不应灌肠。
  • 解大小便时,需检查宫口大小、胎先露的下降情况,以防分娩在厕所内,造成意外伤害。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体格检查、电解质测定、胎心监测、子宫肌电图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电解质测定:检查钠、钾、钙、镁等电解质有无异常。
  • 胎心监测:借助超声多普勒胎心仪监测胎心变化,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主要检测手段。
  • 子宫肌电图:测量子宫收缩的开始、高峰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及强度,有助于本病的确诊。也可作为疑诊早产宫缩的诊断工具。
治疗方式

产力异常的治疗应明确病因,全面了解产妇和胎儿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

药物治疗

  • 缩宫素:是加强宫缩最常用的药物。
    适用于协调性宫缩乏力,胎心良好、胎位正常、头盆相称者。

    在缩宫素使用过程中,需有专人监护,每隔 15 分钟测量血压、观察宫缩、听胎心率,或用胎心电子监护仪连续监护。

  • 地诺前列素:促进子宫收缩。当产妇宫颈条件不良时,效果优于缩宫素。其不良反应有宫缩过强、头痛、恶心、呕吐、腹泻、心动过速、视物模糊等。

  • 地西泮
    可以镇静,松弛宫颈平滑肌,软化宫颈,促进宫口扩张。与缩宫素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适用于宫口扩张缓慢、宫颈水肿者。

  • 间苯三酚:缓解宫颈痉挛水肿,加快宫颈扩张,缩短产程。

  • 宫缩抑制剂:如硫酸镁联合葡萄糖注射液、肾上腺素联合葡萄糖注射液。缓解强直性宫缩。

  • 镇静剂:如哌替啶、吗啡。镇静以让产妇充分休息。

  • 对症治疗:如葡萄糖联合维生素 C 注射液补充营养、碳酸氢钠中和酸中毒、氯化钾补钾、维生素 K1 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手术治疗

  • 剖宫产术:手术适应证如下。
    有头盆不称,不能顺产者。

    子宫肌收缩过强,宫口未开全,胎先露部高者。

    伴有胎儿窘迫者。

其他治疗

  • 温肥皂水灌肠
    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粪便及积气,并刺激子宫收缩。

    适用于初产妇宫口开大不足 4 厘米、经产妇(已经有过分娩经历的产妇)宫口开大不足 2 厘米、胎膜未破、无头盆不称者。

  • 导尿:适用于排尿困难者。排空膀胱后,能增宽产道,促进宫缩。

  • 人工破膜
    多用于活跃期,无头盆不称,胎头已衔接(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产妇坐骨棘水平,距离阴道口 4 厘米左右)者。

    破膜后,胎头直接紧贴子宫下段或宫颈内口,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加速产程进展。同时可以观察羊水的量、性状。

营养与饮食

入院待产后,可多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鱼、奶、豆制品等。

每日液体摄入量最好不低于 2500 毫升。

注意事项
  • 分娩时注意事项
    宫缩过强时,产妇可加强深呼吸,作背部按摩,不要向下屏气,以免急产发生。

    产妇宫缩疼痛时,尽量不要大喊大叫。

    在宫缩间歇期时,左侧卧位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消耗体力,保持良好的体力与精力。

    临产后,督促产妇每 2~4 小时排尿一次,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

  • 产后注意事项
    产妇需注意乳房、会阴部、会阴伤口的清洁。预防产褥感染,如阴道炎等。

    一般产后 42 天,可到妇产科门诊复查。如果出现发热、恶露有异味、长时间阴道不规则流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行相关处理。

康复锻炼
  • 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子宫收缩、恶露(产后从阴道排出的液体混合物)排出。
  • 一般顺产的产妇,产后 6~12 小时即可坐起,产后第 2 天可在室内散步。
  • 也可作产后保健锻炼,平躺在床上,两腿并拢,双膝屈起,脚掌平放在床上,双手轻放在胸口,闭紧嘴巴,缓慢深吸气轻呼气,重复 10 次,每天 2 遍。
  • 剖宫产的产妇可推迟 2~3 天再起床活动。产后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和幅度,少量多次运动,每天累计运动量达到 1 小时即可。
推荐医生 205位 推荐医院 18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