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乳腺除外)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为 6 周。产褥感染是指产妇在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其发病率约 6%,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异常恶露。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乳腺除外)所需的一段时期,通常为 6 周。产褥感染是指产妇在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其发病率约 6%,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异常恶露。
产褥感染主要发生在产后 6 周内,因致病微生物入侵生殖道引起感染,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正常人体的生殖道对致病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当防御能力降低时,可诱发产褥感染。引起人体生殖道防御能力降低的因素可能有:
发热、疼痛、异常恶露,是产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状。
由于感染部位、程度、扩散范围不同,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急性外阴、阴道、宫颈炎:
通常因分娩时会阴部损伤所致。
症状:会阴部疼痛,坐位尤重,可伴低热;局部伤口红肿、发硬、伤口裂开,压痛明显,伴脓性分泌物流出。
子宫感染:
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和子宫肌炎,两者常伴发。
症状:腹痛、恶露增多呈脓性,有臭味,子宫压痛明显,子宫复旧不良(子宫复旧是产褥期母体重要变化,子宫于产后 10 日内降入骨盆腔内,产后 6 周恢复至未孕状态);可伴高热、寒战、头痛。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和急性输卵管炎:
症状:下腹痛伴肛门坠胀,可伴寒战、高热、脉搏过快、头痛。
查体可发现下腹、子宫旁压痛、肌紧张,有时可触及炎性包块。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炎症发展扩大,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恶心、呕吐、腹胀,查体发现下腹部明显压痛。
可在直肠子宫陷凹形成局限性脓肿导致腹泻、里急后重(表现为下腹部不适,很想解大便,却无法一泄为快)、排尿困难。
若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可发展成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而导致不孕。
血栓性静脉炎:
常发生于产后 1~2 周,症状为持续数周、反复发作的寒战、高热。
发生于下肢的血栓性静脉炎,表现为弛张热(指体温常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多见于单侧肢体,除了发热,还有持续性疼痛、局部静脉压痛或触及硬索状、下肢水肿、皮肤发白等症状。
脓毒血症:
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全身明显中毒症状,多个器官受损,可危及生命。
产褥感染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其他三个原因分别为: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子痫)。对产后发热者,首先考虑产褥感染。
本病主要依靠全身及局部检查综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一旦诊断产褥感染,医生一般会尽快应用广谱、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然后根据感染的病原体来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另外,对于脓肿形成或宫内残留感染组织者,医生会积极手术处理感染灶。
抗菌药物:
在尚未能确定病原体时,医生会根据症状,经验性选用广谱高效的抗菌药物。
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体和敏感的抗菌药物后,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类型和剂量。
对于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医生还可能会在短期内加用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抗凝药物:主要针对存在血栓静脉炎的患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尿激酶等抗凝药物,用药期间应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根据不同部位的感染,手术治疗方式有所差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