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
垂体瘤是成年人第三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仅次于脑膜瘤和胶质瘤,占所有脑肿瘤的 12% ~ 19%。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也增加。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
垂体瘤是成年人第三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仅次于脑膜瘤和胶质瘤,占所有脑肿瘤的 12% ~ 19%。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也增加。
垂体瘤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有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I 型家族史的人,发生垂体瘤的风险会增加。
垂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3 方面:
压迫症状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周围由蝶骨包围,所以垂体只有一个小小的蜗居。如果垂体瘤体积比较大,就会压迫到周围的软组织,造成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复视、面部麻木或疼痛、脑脊液鼻漏等症状、表现。
功能性垂体瘤分泌过多的激素引起的症状
功能性垂体瘤是指能分泌某些激素的垂体瘤。
PRL 瘤(催乳素瘤):分泌催乳素,引起男性阳痿、性欲减退、偶尔泌乳;引起女性月经减少或闭经、泌乳、不育。
GH 瘤(生长激素瘤):分泌生长激素,在儿童可以引起巨人症,身高明显高于常人;在成人可以引起肢端肥大症,表现为体格粗壮、手脚变大、前额突出、下巴前凸、鼻子变大、嘴唇变厚、声调变高、多毛、多汗。
ACTH 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库欣综合征,表现为体重增加、四肢变细而腰腹变肥、脸变圆、腹部或大腿皮肤出现紫纹、血压血糖升高、骨质疏松。
TSH 瘤(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瘤):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引起甲亢症状,如怕热、多汗、心慌、手抖、胃口变大、体重减轻、腹泻、失眠。
垂体、下丘脑功能异常引起的症状
正常垂体受到肿瘤压迫后,也会出现一系列异常,如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性功能低下,PRL 分泌增多引起闭经、泌乳。
垂体的近邻下丘脑受肿瘤压迫后,会出现下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尿量、渴感、体温、食欲、睡眠、行为等各种异常。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视力下降
垂体瘤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甚至失明。
垂体卒中
多见于垂体瘤较大、生长迅速、放疗或服用溴隐亭后。
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高热、视力减退、视野缺损、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甚至死亡。
脑膜炎
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可有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永久性激素缺乏症
垂体瘤增大会导致垂体萎缩,可能会永久改变激素供应情况,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
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
一般见于肿瘤向后或向上发展,引起第三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压迫的结果,也可见于肿瘤的体积巨大时所引起的占位效应,可有剧烈呕吐、头痛等症状。
本病主要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治疗是为了切除肿瘤、缩小肿瘤、控制肿瘤的生长,或让激素水平再次达到平衡。
很多垂体瘤不需要治疗,需要治疗的取决于肿瘤类型、大小、生长情况、患者年龄、健康情况等。
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有助于抑制激素产生,缩小某些类型的垂体瘤。
垂体瘤压迫视神经,或肿瘤大量产生某些激素,需要尽可能地切除肿瘤。
放疗可在手术前,也可单独使用。如果肿瘤持续存在,或手术切除肿瘤后又复发,引起药物无法缓解的临床表现时,放射治疗会有帮助。包括:
问:什么情况下垂体瘤需要动手术?
答: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要根据垂体瘤的类型来决定。泌乳素瘤(PRL 瘤)首选药物治疗;其他类型的垂体瘤(如 TSH 瘤,ACTH 瘤,GH 瘤等)首选手术治疗。
此外,有以下情况时也需要考虑手术:
垂体瘤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垂体瘤大部分是良性肿瘤,一般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能获得和常人一样的寿命。
大部分催乳素瘤经药物治疗后可以控制,大腺瘤在治疗 4 ~ 6 周,或数月后可见瘤体有所缩小,25%病人可在停药后一直维持正常,但需要定期复查。
生长激素微腺瘤经手术切除后,治愈率可达 90%,较少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