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丛状血管瘤 >

丛状血管瘤介绍,什么是丛状血管瘤

介绍

丛状血管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本病通常大小为 2~5 厘米,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怎么区分先天快速消退型血管瘤,和丛状血管瘤?

狄奇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血管瘤及介入血管中心 副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丛状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长期的辐射以及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会损害血管壁,从而引起血管的病变。
  •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血管舒张、收缩类药物,从而导致血管变异性病变。
  • 外伤因素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丛状血管瘤,需加以注意:

  • 婴、幼儿
  • 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的人
  • 长期有血管疾病患者(如感染性动脉炎等)
症状表现

缓慢扩大的红色或暗红色斑块、结节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丘疹、腹胀等症状。

典型症状

  • 斑块:暗红色斑和斑块通常大小为 2~5 厘米。
  • 丘疹:有些斑块上出现成群的小丘疹,常见于婴儿及幼儿,好发于颈及躯干上部。
  • 腹胀
  • 疼痛:丘疹可逐渐融合成斑块,触摸感到疼痛。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卡-梅氏综合征:又称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毛细血管瘤综合征,患者可出现气道的梗阻,或早期关节运动受限的症状。
  • 慢性凝血紊乱
  • 生长部位引起的并发症
    面部五官畸形:血管瘤生长在面部引起。
    在颈部、咽喉部容易因进食而导致血管瘤破溃,可危及患者生命。
    在功能部位,如眼球、舌头、手指、足趾、阴茎、阴蒂及关节等,可影响这些部位的功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怎么区分先天快速消退型血管瘤,和丛状血管瘤?

狄奇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血管瘤及介入血管中心 副主任医师

如何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注意健康,做好安全防护,减少和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及意外伤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检查

当医生怀疑是丛状血管瘤时,将通过视诊、触诊、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视诊及触诊
    医生可通过患处破损情况来判断肿瘤的部位、质地、活动度、颜色以及周围皮肤生长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
  • 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理活检结果有助于确诊本病。
治疗方式

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术后放疗。

药物治疗

  • 口服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不能完全有效治愈,针对进展期的血管瘤无效。
  • 注射用盐酸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注射液:促进血管瘤细胞变性,坏死,缓解症状。
  • 皮下注射干扰素:使皮肤损伤变小、变软。

手术治疗

  • 手术切除结扎血管: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质量。

其他治疗方法

  • 术后放疗:防止快速的局部复发和术后转移。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卡-梅现象/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

吴耀禄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腺体血管外科 主任医师

注意事项
  •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敷料渗出液状况、手术切口的恢复状况、切口有无愈合、破溃。当术区敷料渗出液体过多,使辅料无法覆盖,切口出现红肿、流脓、出血时,应立即请医生查看处理。
  • 放疗注意事项:放疗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泡、极度疲乏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2~3 周出现,如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呕吐、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此类症状一般都可忍受,严重者要及时告知医生。
  • 复查:应每 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管造影 CT、MRI。
  •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应戒烟。
预后

丛状血管瘤的预后较差,有明显复发倾向,易发生转移。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对其预后至关重要。

推荐医生 3082位 推荐医院 86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