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登革热 >

登革热介绍,什么是登革热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潜伏期 3 ~ 15 天(通常为 5 ~ 8 天)。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 3 期,即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临床上常将登革热分为两型: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多数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仅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典型症状

发热期 发热 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骤起高热,可伴畏寒,24 小时内体温可达 40℃。一般持续 3 ~ 7 日。 部分发热 3 ~ 5 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在 1 天后再度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在发热初期即可有严重的头痛、眼球疼痛、肌肉痛和骨关节痛、乏力,恶心、呕吐以及纳差、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等。 皮疹 发病第 3 ~ 6 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出血 一般于发病后 5 ~ 8 天出现,约 25% ~ 50% 的病例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皮肤、鼻腔、牙龈、消化道、腹腔和胸腔及阴道出血。 其他 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 极期 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 3 ~ 8 天。此时期,部分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征、胸腔积液和腹水等。 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少数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致休克表现, 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或器官功能障碍。 恢复期 极期后的 2 ~ 3 天,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进入恢复期。 部分人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可有皮肤瘙痒。 重症登革热 又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其早期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登革热类似,但在病程的 3 ~ 5 天,病情突然加重并进展迅速,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可在 1 ~ 2 天内因出血性休克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查看百科详情
推荐医生 19位 推荐医院 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