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Indigo抽吸系统——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机械抽吸取栓1年的保肢和生活质量
Indigo抽吸系统——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机械抽吸取栓1年的保肢和生活质量该研究由米国和德国研究人员组成的STRIDE研究小组完成,研究论文于6月22日(当地时间)在线发表于米国《血管外科杂志》(JVS)。该研究相关背景信息:急性肢体缺血(ALI)是一种以四肢动脉灌注突然丧失为特征的血管急症(症状出现后<14天)。ALI的流行估计包括米国每年26例患者/10万人,英国每年10例患者/10万人。ALI的1年死亡率报告从15%到42.5%,而1年肢体丧失报告从11%到14.8%。然而,这些结果的范围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人群在基线严重程度、开始治疗前时间和急性缺血病因方面的差异。快速认识动脉状况并及时恢复动脉血流是避免不可逆缺血和支持肢体抢救的关键。因此,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和米国心脏病学会/米国心脏协会7实践指南建议及时诊断和快速血运重建以减少肢体丧失或死亡的风险。Indigo抽吸系统(PenumbraInc)旨在通过机械抽吸取栓术(MT)快速清除血栓并恢复血流。历史上,血运重建是通过外科血栓-栓塞切除术来实现的。然而,近几十年来,随机多中心试验证实了导管导向溶栓(CDT)与手术血运重建相比的有效性,并且ALI的治疗已经发展到包括CDT以及其他血管内技术,如MT。ALI的现代血运重建方案现在包括CDT、MT、搭桥和手术血栓栓塞切除术。考虑到潜在的肢体丧失、疼痛和发病率增加,ALI对生活质量(QoL)构成了重大负担。因此,重要的是量化患者报告的结果,并确定能够最大程度改善其生计的治疗方法。然而,从目前的文献中缺乏这一数据。生活质量问卷如VascuQoL-25及其简写版VascuQoL-6是为评估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的经历而设计的,并已在间歇性跛行(IC)和危重肢体缺血(CLI)的队列中得到验证,但据知尚未有将其用于ALI患者的公开报道。STRID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收集ALI治疗的重要、当代数据,并评估使用Indigo抽吸系统(PenumbraInc)机械抽吸取栓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表现为RutherfordI至IIb严重的ALI患者,并采用Indigo抽吸系统进行一线治疗。在医生的判断下允许使用辅助设备和溶栓剂。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VascuQoL-6)在基线时和通过365天的随访访问进行测量。ALI表现为一种多层面的疾病状态,通常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通过清除血栓立即恢复血流。STRIDE是专门设计用于评估Indigo作为一线治疗在血栓清除和血流恢复方面的技术疗效,而不是评估超过30天窗口后的疾病进展或血管通畅情况。此前,STRIDE研究报道了30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这些包括:技术上的成功(心肌梗死[TIMI]溶栓术后立即恢复2/3血流量),改良的米国血管外科学会径流评分术后立即改善,Rutherford分类、30天靶肢体保肢、30天通畅性、器械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和围手术期大出血的改善。虽然30天的结果报告了与MT血流恢复相关的结果,但对这些患者进行365天的随访提供了关于这种多层面疾病和复杂患者群体中截肢和死亡率的潜在有意义的信息。此外,ALI患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没有被很好地捕捉。在该研究中,STRIDE研究小组报告了参与STRIDE研究的患者365天的靶肢体保肢和死亡率,以及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结果。TIPS:STRIDE研究小组成员来自米国和德国,具体单位是: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迈阿密浸信会医院;慕尼黑KlinikumRechtsderIsar;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圣塔拉诺福克总医院;丹伯里医院;辛辛那提的TriHealth;Sanger心脏和血管研究所;休斯顿贝勒医学院。该研究概要下肢急性肢体缺血(Lowerextremityacutelimbischemia, LE-ALI)与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相关,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QoL)造成负担。在LE-ALI患者中,机械抽吸取栓(MT)的中长期证据有限。STRIDE研究旨在评估在LE-ALI患者中使用Indigo抽吸系统进行MT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0天的主要和次要终点和其他结果之前已发表。该论文报告了STRIDE的365天次要终点和生活质量数据。STRIDE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单臂、观察性队列研究,在米国和欧洲的16个地点登记了119例患者。患者在一线使用Indigo抽吸系统(Penumbra,Inc)进行MT治疗。该研究于2023年10月完成了随访。365天的次要终点包括目标肢体保肢和死亡率。此外,VascuQoL-6问卷是为评估外周动脉疾病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结果而开发的,在基线和365天的随访中进行了评估。73%的患者(87/119)可以进行365天的随访。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0±13.3岁,其中44.8%为女性。基线缺血性严重程度为RutherfordI型12.6%,RutherfordIIa型51.7%,RutherfordIIb型35.6%。总的来说,这些患者的基线和疾病特征(人口统计学、病史、合并症、靶血栓)与入组的119例患者相似。365天的次要终点靶肢体保肢为88.5%(77/87),死亡率为12.0%(12/100)。VascuQoL-6在所有领域均有改善,365天内总得分中位数从基线时的12.0(四分位间距范围,9.0-15.0)提高到19.0(四分位间距,16.0-22.0)。STRIDE365天的结果表明,LE-ALI采用Indigo抽吸系统的一线MT可持续高靶肢体保肢率,并改善患者报告的生活质量。这些发现表明Indigo抽吸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LE-ALI的选择。研究小组在论文讨论部分还指出了该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使用Indigo系统的血管内抽吸血栓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选择,可以提供快速血运重建,并可能为一些患者提供消除溶栓的选择。附:Penumbra’sIndigo抽吸系统Penumbra公司的Indigo抽吸系统于2014年推出,用于清除外周动脉和静脉的血栓以及治疗PE。与Inariflowtriver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点是不需要经过导丝。虽然Penumbra’sIndigo抽吸系统的证据不像InariFlowtriever系统那样丰富,但它从一开始就在建立。EXTRACTPE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组研究,使用Penumbra的Indigo抽吸系统对次大面积PE患者进行血栓抽吸术。共纳入119例患者。结果显示,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测定,术后48小时右心室/左心室比值下降。并发症(心脏、肺、器械相关、大出血和临床恶化)风险非常低,不到2%。值得注意的是,只有2例患者接受了术中溶栓治疗。STRIKEPE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评估了Indigo吸入系统,并试图评估治疗PE的长期安全性和结局。本研究于2021年6月开始,预计患者纳入工作将于2024年9月完成,研究将于2026年3月完成。Penumbra继续开发新的装置。LightningFlash是一款越来越多地用于PE的新产品,它利用PenumbraENGINE抽吸源提供-29inHg(或98.2kPa)的连续真空。它有16F鞘,长度分别为80厘米、100厘米和115厘米。该产品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尺寸更大的抽吸导管,与其他可用的版本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吸出血栓。
吕平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25日 67 0 0 -
手突发冰凉麻木疼痛-急诊取栓处理
男性,49岁,因“右上肢疼痛发凉麻木1周”入院。彩超提示右腋肱动脉血栓形成,拟急诊DSA下行右上肢动脉取栓术。术前右手明显苍白右肱动脉切开,造影见腋肱动脉闭塞Forgarty导管透视下取栓取出蛮多血栓取栓后腋肱动脉恢复通畅患者症状消失,右手也变得红润起来文章仅供参考,具体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章文文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26日 84 0 0 -
与时间赛跑——哈医大四院血管外科为患者保肢成功
日前,哈医大四院血管外科团队为一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成功的开通患者下肢血管,避免患者截肢。 王大爷今年70岁,一天前左下肢突然疼痛,麻木,发凉,于当地医院就诊,行彩超检查提示下肢动脉栓塞,医生建议患者尽快转院治疗。当地医院将张大娘转诊至哈医大四院血管外科。黄任平主任为患者仔细检查并做术前评估,考虑患者既往房颤病史,左髂动脉栓塞可能与房颤形成血栓脱落导致,应尽早手术治疗,如延误手术时机可导致下肢缺血时间过长,有截肢风险。经过缜密的术前准备,血管外科团队为患者行左下肢动脉切开取栓,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中取出大量新鲜血栓,术后患者下肢凉麻及疼痛的感觉立刻消失,左侧下肢动脉也恢复了搏动。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即将出院。黄任平主任介绍,房颤是导致下肢动脉栓塞的元凶,多数患者急性发病。下肢动脉栓塞会导致下肢缺血,导致下肢疼痛,凉,麻,皮肤苍白,触及不到脉搏等症状,经常有患者因没有及时就医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截肢。解决栓塞的主要方法是尽早开通血管,恢复血液供应。传统的方法是开刀手术取栓,因多数患者伴有心脏疾病,围手术期风险极高。哈医大血管外科开展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血栓抽吸方法,不开刀,经过一根细管就可以把血栓抽吸出来,避免了开刀手术及麻醉时间过长对患者造成的打击,留因此当患者突然发生下肢疼痛,凉伴麻木等症状时,不要忽视下肢动脉栓塞的可能,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加重,失去肢体。
哈医大四院血管外科科普号2024年03月11日 34 0 1 -
动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
动脉血栓形成与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联动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栓塞(VTE)传统上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的实体。然而,与挑战这些区别的健康对照相比,无诱因的VTE患者发生亚临床和显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肥胖可能解释动静脉疾病之间的关联:超重/肥胖患者易出现下肢静脉淤滞、慢性炎症、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所有这些都会导致高凝状态、VTE和动脉粥样硬化。结合传统动脉疗法(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和静脉血栓形成疗法(抗凝剂)并将其重新应用于血管疾病患者的新型治疗方法正在出现。传统上认为,动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动脉:血管壁病变和高剪切应力vs.静脉:淤滞和高凝状态)、不同的部位(动脉:冠状动脉和脑血管vs.静脉:下肢静脉和肺动脉)和不同的治疗(动脉: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vs.静脉:抗凝剂)。然而,动静脉血栓形成之间存在关联的假说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观察性研究提示外周动脉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与VTE之间存在关联时得到支持。虽然风险估值不一致,尤其是将体质指数(BMI)纳入多变量分析时,但许多学者随后研究了亚临床或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危险因素和VTE之间的关联。关联的证据相关性的流行病学:2003年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299例未经选择的腿部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和150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受试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与1)有诱因的VTE患者和2)对照组相比,无诱因的VTE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分别高2.3和1.8倍。随后的另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89例VTE患者(51.7%)的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高于89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28.1%)(p=0.001)。在校正混杂因素(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后,VTE和冠状动脉钙化之间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综上所述,这些观察性研究强烈提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反之亦然)。重要的是,一项基于丹麦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约25,000个DVT病例、约17,000个肺栓塞(PE)病例和约160,000个对照)证实了VTE与随后的临床动脉疾病相关:在DVT或PE发生后的一年内,根据年龄、性别和指数日历年校正的心肌梗死或卒中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8和2.73。在随后20年随访期间,VTE患者发生动脉事件的风险仍比无VTE的对照高20~40%。值得注意的是,在有诱因和无诱因的VTE患者中,动脉疾病的相对风险相似。在另一个包含1919例VTE患者的队列中,中位随访48个月和51个月后观察到,15.1%的无诱因VTE患者和8.5%的有诱因VTE患者发生了至少1起有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事件。校正年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后,无诱因VTE患者发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有诱因VTE患者的1.6倍(95%CI:1.2~2.0)。长期以来,心肌梗死和卒中一直被认为是后续VTE的潜在危险因素。两者均与后续VTE增加4倍相关。不活动在与卒中的关联中起主要作用:无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可在卒中患者的瘫痪肢体中发现,高达60%,而在非瘫痪肢体中为7%。有趣的是,有卒中或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的长期随访(即4-60个月,或>60个月)显示,与无动脉疾病的对照组相比,VTE风险增加1.3倍。VTE患者的心肌梗死或卒中风险高于对照(反之亦然):有症状或无症状卒中常与PE相关;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显示,在324例连续的PE患者中,通过头部MRI和神经科专家的体格检查进行系统评估,发现卵圆孔未闭与有症状卒中的风险增加6倍相关(9.5%vs.1.5%)。这一发现支持反常栓塞是合并卵圆孔未闭和PE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机制的假设。其他疾病如血管炎、抗磷脂综合征或骨髓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但太罕见,无法解释这种相关性。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的共同危险因素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明显的关联。高龄是与VTE和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的最明显的危险因素。75岁以上人群的VTE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是20~39岁人群的15~20倍。VTE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动脉血栓形成是否存在相关性:与动脉疾病和随后的VTE相似,VTE的遗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并导致随后的冠状动脉疾病或卒中。然而,这些关联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原因可能是VTE危险因素与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略微增加相关。几项观察性研究探讨了凝血因子V莱顿(factorVLeiden)、G20210A凝血酶原突变与冠心病之间的关联(杂合和纯合状态的汇总分析)。在一项荟萃分析中总结的数据表明,这些遗传倾向与VTE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关联较弱。在VTE前血栓形成基因突变和卒中之间也观察到正相关,但在冠心病方面,这些关联比在VTE方面弱。激素治疗是年轻女性常见的危险因素。在发生VTE的年轻女性中,约有一半在发生VTE时服用基于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暴露于雌激素类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发生动脉事件的风险也增加了3倍。这一相对风险与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的VTE相对风险相似,但动脉事件的绝对风险要低得多:例如,18~49岁女性人群的卒中发病率为18/10万人-年,而VTE发病率为77/10万人-年。在激素替代疗法(HRT)方面,HRT使用者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卒中风险略有增加,但该风险可能被低估,因为随机研究中仅纳入了低动脉风险的女性。下肢骨科大手术与VTE密切相关,但应警惕合并的动脉血栓形成风险。在6,860例髋部骨折患者组成的前瞻性队列的数据中观察到,入院接受手术期间,卒中或心肌梗死的粗发生率为1.2%。在另一项研究中,髋部骨折后的90日心肌梗死发生率为5%~6%,而有症状的VTE发生于1%的患者。最后,癌症是VTE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之一,也可能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在一项纳入1,469例癌症患者的队列研究中观察到动脉事件的2年累积发生率为2.8%。与非癌症患者相比,动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高出2倍。动脉事件的超额危险度似乎因癌症类型而异(肺癌的超额危险度最大),与癌症分期相关,并且通常在诊断癌症后1年以上的生存期后消退。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与VTE是否存在相关性: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与VTE之间关联的临床证据仍不确定。脂质直接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而脂质颗粒可能提供启动凝血级联的表面。然而,一项荟萃分析及后续研究的数据总结显示,总胆固醇水平、HDL-胆固醇和VTE之间未观察到关联或不一致的关联。LDL胆固醇水平较高与VTE风险增加2~4倍相关,但仅限于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男性。在女性研究或队列研究中,高水平LDL胆固醇从未与VTE相关。除肥胖外,观察到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危险因素与VTE之间的关联较弱或不显著(高血压的OR1.51(95%CI,1.23~1.85),糖尿病的OR1.42(95%CI,1.12~1.77),吸烟的OR1.18(95%CI,0.95~1.46))。无诱因的VTE患者比有诱因的VTE患者更有可能携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无诱因的VTE后动脉事件的发生率较高。肥胖是否为动脉血栓形成和VTE之间关联的关键:魏克氏三特征(Virchow‘striad)的所有组成部分均可受到肥胖的影响,并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血栓形成:淤滞:肥胖患者长期腹内压升高,因此股总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可能增加VTE的风险。高凝状态:肥胖导致慢性炎症状态,与纤维蛋白原、组织因子、因子VIII水平升高和纤溶潜能降低相关;体重减轻后,这种促血栓形成状态在生物学上被逆转。血管病变:肥胖与血脂异常、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相关,这些都会导致血管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与VTE之间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和荟萃分析的一个主要局限性是:未对几个重要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尤其是肥胖。将肥胖确定为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和VTE之间关联的核心角色的第一步来自两项观察性研究,这些研究提示,观察到的胰岛素抵抗和VTE之间的关联并不独立于BMI。最近的一项个体患者数据荟萃分析(IPDMA)表明,可改变的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与VTE总体或VTE亚型无关。IPDMA汇总了9项前瞻性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测量了基线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随后经过验证的VTE事件。这些研究包括244,865名参与者,每项研究在平均4.7~19.7年随访期间发生了4,910起VTE事件。在未校正的模型中,除当前吸烟外,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与VTE明显正相关。然而,对年龄、性别和BMI进行校正后,VTE与高血压(风险比:0.98;95%CI:0.89~1.07)、高脂血症(HR=0.97;95%CI:0.88~1.08)、糖尿病(HR:1.01;95%CI:0.89~1.15)、既往吸烟(HR:0.99;95%CI:0.93~1.06)等不相关。现在吸烟(风险比:1.19;95%CI:1.08~1.32)与总体VTE呈正相关,但主要观察到有诱因的VTE,可能是由包括癌症在内的合并症介导的。然而,与VTE的经典危险因素(吸烟风险增加1.3倍vs.癌症风险增加4~7倍)相比,观察到的与吸烟相关的VTE风险(如果有的话)可以忽略不计。值得注意的是,BMI可能低估老年人的整体身体脂肪含量,因为去脂体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使用腰围或腰臀比可以获得较好的体脂估计准确性。然而,目前尚无大型研究评估腰围或腰臀比在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之间的混杂效应。动脉和静脉疾病治疗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之间的重叠也增加了动脉心血管药物(特别是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对VTE的潜在有益或有害的可能性。阿司匹林和抗凝剂:阿司匹林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疾病的基石药物。虽然与安慰剂相比,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全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的VTE,或最初6个月抗凝剂治疗后的VTE复发,但在VTE的二级预防方面,阿司匹林的效果低于全剂量或小剂量抗凝剂。尽管如此,既往有卒中或心肌梗死病史且正在接受抗血小板药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发生VTE。在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抗凝剂将导致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最近的研究和指南越来越多地建议,在需要抗凝剂(用于VTE或心房颤动)的情况下,尽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即使是近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这是高风险的情况)。在稳定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日本最近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单独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与利伐沙班+阿司匹林联合抗凝同样安全有效。虽然本试验尚未在其他人群中得到验证,但将这些数据扩展到稳定型冠心病合并VTE患者似乎是合理的:在VTE急性期或VTE长期治疗中,抗凝剂单药治疗将降低VTE复发和心肌梗死的风险。然而,对于VTE的长时间抗凝治疗(即超过前6个月的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因为目前尚不清楚小剂量直接口服抗凝药(即阿哌沙班2.5mgBID,利伐沙班10mgOD)是否足以预防肾功能正常患者的动脉事件复发。对于同时需要抗血小板药物(如既往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的心房颤动患者,也存在同样的观点。相反,对于发生心肌梗死且有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通常建议避免置入药物洗脱支架,以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并降低出血风险。此外,在冠心病和卒中患者中,持续抗凝治疗是全身性溶栓治疗的禁忌证。他汀类药物和VTE: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提示,使用他汀类药物与VTE风险降低相关,而与贝特类药物无关联或呈负相关。由于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均对血脂有效,因此这些降脂药物如何改善VTE风险尚不清楚。两项荟萃分析评估了他汀类药物对VTE风险的潜在影响。第一项荟萃分析包括8项病例对照研究、3项队列研究和JUPITER试验(约80万名受试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VTE风险降低显著相关(OR:0.81;95%CI:0.66~0.99)。第二项荟萃分析包括6项病例对照研究、3项队列研究和JUPITER试验(约97万名受试者)。总体而言,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VTE发生风险的显著降低相关(OR:0.68;95%CI:0.54~0.86)、DVT(OR:0.59;95%CI:0.43~0.82)和PE(OR:0.70;95%CI:0.53~0.94)。虽然JUPITER是唯一一项比较他汀类药物与安慰剂用于VTE一级预防的试验,但VTE的发生是多项次要研究结局之一。因此,应谨慎解读该试验。6项观察性研究利用用药数据比较了他汀类药物用药者和非用药者的VTE复发率。来自丹麦(N=44,330,N=27,862)、加拿大(N=25,681)、荷兰(N=2547,N=3093)和米国(N=2798)的队列显示他汀类药物使用者的VTE复发率降低。这一发现的例外是一个较小的法国队列,该队列对432例首次发生无诱因VTE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访,并报告他汀类药物暴露与复发性VTE的减少不相关。2017年,对8项观察性研究进行的汇总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在VTE二级预防中具有保护作用(RRR为27%)。SAVER试点研究(他汀类药物减少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的静脉事件:一项初步研究评估了一项RCT的可行性,该RCT评估了仿制瑞舒伐他汀可否降低有症状的严重VTE患者的复发性VTE风险)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的试点研究(NCT02679664),该研究成功地证明了在一项比较瑞舒伐他汀和安慰剂治疗症状性VTE患者的更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中招募患者的可行性。国际静脉血栓形成网络将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共计2700例患者,目的是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即瑞舒伐他汀在标准/常规抗凝治疗VTE的基础上是否有临床相关益处。本研究获得了加拿大卫生研究院(CIHR#PJT166095)的资助。总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人们对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动脉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似乎与VTE风险增加并不强相关;然而,VTE患者携带这些危险因素,应在发生VTE时进行检查、重新评估,并加倍努力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是治疗VTE很有前景的药物。它们在VTE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将很快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进行评估。
吕平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9月27日 53 0 0 -
突然下肢麻木发凉,剧烈疼痛,警惕栓塞
什么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是指来源于心脏或动脉壁脱落的血栓或粥样斑块等栓子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卡在口径比栓子小的动脉并堵塞管腔,导致肢体、器官和组织的缺血和坏死。发病原因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心脏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逐年增加,动脉栓塞的病例数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大约有80%-90%的下肢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于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房颤,而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也在逐渐上升。常见部位在下肢动脉栓塞中,股总动脉、腘动脉、髂总动脉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而在上肢动脉栓塞中,肱动脉近端最为常见。临床表现“5P”征,即疼痛(pain)、麻木(para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和苍白(pallor)。如何治疗应及早进行治疗干预,6小时内是干预的最佳时机。1.对于无明显疼痛、皮温良好,关节活动良好的患者,暂可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2.对于下肢疼痛明显,皮温冰凉,关节活动障碍、感觉障碍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尽早手术开通血管,降低截肢率及死亡率。3.对于下肢疼痛明显,广泛感觉丧失,组织坏死,关节活动不能者,通常考虑截肢不可避免,建议截肢治疗,降低死亡率。一旦出现下肢疼痛发凉,请及时联系血管外科专科医生
史孟杰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8月16日 227 0 2 -
脾脏的微创治疗新选择--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或脾破裂时,传统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脾切除。由于手术创伤大,对患者一般状况要求较高,体弱、合并症多的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此外,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可产生淋巴细胞,介导抗感染、抗肿瘤相关免疫反应。因此切除脾脏后,患者容易继发免疫功能的下降。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逐渐成为替代外科脾脏切除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PSE在抑制脾功能亢进、缩小脾脏体积的同时,成功保留了部分脾脏的免疫功能。PSE因其微创、安全性好、有效性高的优势,为广大脾功能亢进、脾破裂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病例分享:(脾功能亢进导致血小板减少病例)徐女士,66岁,08-07因“血小板减少四年,乏力不适1周”入院。诊断:肝脏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因一般状况差,无法耐受脾切除手术,于08-21行微创介入治疗: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术后血小板5天恢复正常。术后4个月随访,栓塞效果良好。本例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常年血小板减低,增加了继发脏器出血的风险。在本科室接受PSE治疗后,术后第1天血小板即回升,术后第5天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且术后4个月依然有效。
赵文荣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4月04日 168 0 0 -
如何判断下肢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它主要病因就是心脏或者其他的部位的血栓栓子脱落以后堵在其他一个外在的部位。如果堵在下肢就叫下肢动脉栓塞。5P症状教您判断下肢动脉栓塞:1、Pain疼痛2、Pala苍白3、Paralysis麻痹4、Paresthesia感觉的异常5、Pulselessness无脉以上症状都是一个急性下肢缺血的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到急诊治疗,避免就是耽误治疗后出现严重的后果!
宋盛晗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07日 177 0 1 -
股动脉切开取栓
兰勇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2月03日 160 1 0 -
哪些因素容易引起血栓?怎样预防?
1、房颤:老年人房颤,心律不齐,影响血液循环,易出现心腔内血栓形成。血栓随着心脏跳动脱落,可导致脑、肾、肠、肢体动脉的栓塞,引发脑梗、重要脏器动脉栓塞,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2、高血脂:血液黏稠度增高,动脉硬化,血管壁不光滑。3、糖尿病:由于高血糖长时间对血管内膜的刺激,病人可出现血管内膜不光整、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度高,易引起血栓。4、感染了新冠病毒或其它病原体,进入血管中,会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而引发血栓。预防方法:1、要定期查体,检查是否有心脏缺血、动脉硬化,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是否正常。2、节假日聚会,要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避免过于油腻的饮食,避免吸烟,饮酒要适量。3、天气骤冷骤热时,要注意控制血压水平,自我检测心率变化。4、控制血糖、血脂水平,尽量清淡、高蛋白、新鲜饮食。
贾钰华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1月27日 236 0 24 -
锁骨下动脉闭塞
沙斐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02日 54 0 1
动脉栓塞相关科普号
张望德医生的科普号
张望德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血管外科
4321粉丝133.2万阅读
程吕欢医生的科普号
程吕欢 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胸科医院
胸外科
123粉丝51.4万阅读
田甜医生的科普号
田甜 副主任医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普外一科(乳腺、甲状腺、血管、疝外科)
10粉丝2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冯睿 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 介入中心 血管外科
腹主动脉瘤 87票
主动脉瘤 37票
周围动脉瘤 33票
擅长:长期专注于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等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亦擅长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肾动脉瘤,脾动脉瘤,肠系膜动脉夹层,颈动脉狭窄,椎动脉/肾动脉/锁骨下动脉狭窄,静脉血栓,血透通路,盆腔淤血综合征等血管疾病的微创腔内介入治疗 -
推荐热度4.8杨耀国 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 血管外科
颈动脉狭窄 27票
动脉硬化闭塞症 26票
静脉曲张 26票
擅长: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各部位的血管狭窄/闭塞及血管瘤病变:颈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狭窄/闭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锁骨下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缩窄、内脏动脉瘤以及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疾病。 -
推荐热度4.7岳嘉宁 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山医院 血管外科
动脉硬化闭塞症 20票
腹主动脉瘤 12票
主动脉瘤 10票
擅长:腹主动脉瘤/夹层,下肢缺血/动脉硬化闭塞症,疑难透析血管(内瘘)构建及并发症,颈动脉硬化狭窄(内膜剥脱/支架),静脉曲张等疾病。熟练各血管外科传统开放手术及微创腔内介入手术,为病人合理选择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