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心脏跳动的节律称为窦性心律,其来自心脏窦房结细胞的规律性放电,成人的放电频率一般在 60~100 次/分。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 60 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状态。对于这部分心率低于 60 次/分,无症状的健康成人来说这不是疾病,是正常现象。只有当心跳过慢,导致心脏向全身供血不足,才会引起相应症状甚至严重后果。
正常心脏跳动的节律称为窦性心律,其来自心脏窦房结细胞的规律性放电,成人的放电频率一般在 60~100 次/分。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 60 次/分时,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状态。对于这部分心率低于 60 次/分,无症状的健康成人来说这不是疾病,是正常现象。只有当心跳过慢,导致心脏向全身供血不足,才会引起相应症状甚至严重后果。
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常见于午间或者夜间睡眠时,以及运动员,体力劳动者,老年人。
多数窦性心动过缓,尤其是神经性因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者、心率在 40~60 次/分者,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大,所以也无明显症状。
当心率持续而显著减慢或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不能增大时,每分钟的心排血量减少,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则可能会出现气短、乏力、疲劳、头晕、黑矇、胸闷、心绞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或晕厥前兆。
积极预防、治疗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的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可有效预防窦性心动过缓。
本病主要通过心电图、24 小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动过缓等心脏疾病。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由于窦性心动过缓常呈阵发性发作,当没有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时,心电图是检测不到的,这时需要监测患者 24 小时心电图变化。
超声心动图:判断患者有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运动试验:查看患者在运动时心率的变化情况。
倾斜试验:了解体位的变化是否会引起明显心动过缓而导致晕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明确有无贫血、血小板有无减少,以及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
凝血常规:检测凝血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肝肾功能:检测患者肝肾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血气分析:判断患者有无呼吸衰竭及酸碱中毒等情况。
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梗死。
电解质:判断有无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情况。
睡眠监测:监测患者是否是因为睡眠呼吸暂停而引起的心动过缓。
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无需治疗,定期随访即可。有症状的患者,应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一般不需服药提高心率,除非需要改善轻微症状。药物无效且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时,医生会建议植入起搏器。
由颅内压增高、药物、胆道阻塞、心脏疾病等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应首先治疗病因,结合心率缓慢程度以及是否引起心排血量的减少,适当采用提高心率的药物。
窦性心动过缓一般不推荐药物提高心率。
已出现心排血量下降而出现了相关症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阿托品、沙丁胺醇、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但是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种疗效往往是暂时的,药效过后往往又会再次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且这些药物会有诸多的副作用,如阿托品可引起尿潴留、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等,拟交感药可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等。所以去除病因,从根源上杜绝窦性心动过缓,是十分重要的。
安置临时或者永久起搏器:目的是辅助心脏跳动。临时起搏器一般用于急救,为找到和去除原因赢得时机;永久起搏器用于无法去除病因者。
预后与心率的快慢和基础心脏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