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一种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的炎性疾病。发病年龄通常在 10 ~ 40 岁之间,80% ~ 90% 为女性,表现为脉搏减弱或消失、跛行、头晕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分支的一种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的炎性疾病。发病年龄通常在 10 ~ 40 岁之间,80% ~ 90% 为女性,表现为脉搏减弱或消失、跛行、头晕等。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症状和体征的出现,通常分为两个阶段;根据血管病变的部位不同,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不同阶段,分为:
根据血管病变的部位不同分为: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包括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引起脑部和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
脑部缺血: 一过性黑曚、头晕,严重时可出现失语、抽搐,甚至偏瘫。
眼部缺血: 视力模糊、偏盲(一侧或双侧眼睛正常视野中缺失一半)。
基底动脉缺血: 眩晕、耳鸣、吞咽困难、共济失调(运动协调不良、平衡障碍),或昏睡、意识障碍等。
上肢缺血: 患肢无力、麻木,严重长期缺血也可导致肌肉萎缩。颈动脉、桡动脉和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无脉征)等。
胸、腹主动脉型:主要累及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导致躯干上半身及下半身动脉血压分离(上半身高血压、下半身低血压),可出现症状有:
头痛、头晕、心悸、下肢发冷、间歇性跛行、肌肉萎缩、血尿、蛋白尿、下肢皮温低,阻塞远端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
当肾动脉受累时,可出现持续性高血压。
混合型:累及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血管炎,具有头臂型和胸、腹主动脉型的症状特征。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肺动脉型:部分病人可同时累及肺动脉,重者可有活动后气急、阵发性干咳及咯血。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脑梗死、失语、偏瘫、高血压、局部坏死、溃疡等。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检查(C 反应蛋白等)、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血管造影)等结果,排除其他和多发性大动脉炎症状类似的疾病,最终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目前较为通用的诊断标准如下:符合以下 6 项中至少 3 项,即可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治疗的原则是尽量恢复远端动脉的血流,改善脏器或肢体的血供,减少脏器或肢体的缺血坏死,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早期患者,主张进行保守治疗。临床上主要根据血沉来判断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情况,血沉尚未正常时,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
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会出现血管堵塞,影响患者脏器的血液运输,对此,医生可应用介入治疗,为患者进行血运重建,也就是让患者的血管重新变通畅。
手术原则: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已被控制,脏器功能尚未丧失前,进行动脉重建,以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