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孩子焦虑家长应该如何有效疏导和支持?
路聚保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6月01日 42 0 1 -
孩子焦虑,吃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从一次半片加到一次一片半,还没有效果,什么原因?
张宏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4月18日 69 0 1 -
儿童患焦虑症,父母帮助孩子的方式真的对了吗?
一、父母去保护孩子,避免让孩子体验到焦虑当一个孩子得了焦虑症,有焦虑相关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会自然的在家庭内寻求帮助。而父母面对一个受焦虑之苦的孩子,一方面,源于对孩子痛苦的同情,想帮助孩子的情绪恢复平静舒适;另一方面焦虑症发作时,孩子有很多不合理的担忧,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功能(比如上学,独自一个睡觉,外出等),父母想让孩子尽快恢复社会功能。父母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孩子,帮助她减少焦虑。父母保护孩子的行为,我们也称顺应行为。顺应行为(保护行为)会马上带走孩子的焦虑,但是父母的顺应行为传达了父母认同焦虑是可怕的,孩子是不能承受的,焦虑会伤害孩子。父母顺应行为(保护行为)的举例:顺应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对于父母而言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存在顺应行为,因为他们很关心孩子,很难看到孩子受苦。 父母做出顺应行为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知道顺应行为会解决问题,马上带走孩子的压力、恐惧不安,通常这是对的,但效果是暂时的。父母的顺应行为让孩子没有机会去认清焦虑,也没有机会去检验他所担忧的想法是否是事实。孩子始终会认为焦虑是可怕的,自己是不能承受的,而且是没有能力应对的。每一次顺应,孩子和家长会变得越来越相信让孩子正常生活的唯一方法是顺应行为,与此同时他们都怀揣希望孩子可以不用做顺应行为也好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错失越来越多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他们是有能力应对、承受情绪的。 这就有点南辕北辙。目标是好的,方法是错的。举例说明:小东,8岁,男孩,小东半年来有一个症状,就是每次父母带着妹妹去打预防针(父母不带小东是因为家里电动车只能带三个人),小东就会焦虑发作,小东很担心父母和妹妹会出车祸,这个想法让小东很焦虑和恐慌。于是每次父母出门前小东就哭泣不让父母出门,当父母出门后小东就要打电话给爸妈,确认父母妹妹是不是还好(焦虑有关的痛苦)。每次父母强行把小东留在家里,但是路上会接听小东的电话,实时报告父母的位置,跟小东解释父母妹妹都很安全,父母还有多长时间就到家了(顺应行为)。小东来就诊的时候他的这个焦虑症状已经持续6个月。虽然父母每次顺应行为可能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即安抚了小东又同时让妹妹打完预防针,但是这个症状持续半年都没缓解。二、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害怕,勇敢行动当然也会有部分家长并不认同焦虑是痛苦、可怕的,他们认为孩子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他们希望孩子要勇敢行动,大胆一些。他们会告诉孩子不要担心,不要害怕,这不可怕呀,大胆一些,勇敢一点。父母这时候的行为成为苛求行为。三、父母在保护和要求孩子之间来回切换更常见的是,父母面对一个受焦虑之苦的孩子,认为有必要安抚孩子,帮助他/她减少焦虑,因而做出顺应行为去帮助孩子。但是帮助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焦虑并没有消除,孩子更加依赖家长来解决焦虑,而且社会功能(如独自一个人上学、独自睡觉、完成作业等)退缩得更厉害,又忍不住来苛求孩子。这两股力量会导致他们不稳定的波动,在过度保护和过度要求之间来回摇摆。讲到这里,家长们会不会对照此文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之余,会不会也更加困惑,保护也不行,苛求也不行,那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先别着急,下期儿童焦虑障碍的父母支持性养育一文将揭秘家长该怎么恰当的帮助孩子。
董江会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3月13日 3474 1 9 -
家庭中父母的五大忌讳
最近在学习,分享一些上海陈珏老师总结的家庭知识。家庭中父母的五大忌讳1、家庭中避免边界(界限)融合或僵化,尤其在亲子之间,当然也包括夫妻之间。例:一个17岁的患有焦虑症的男孩儿,还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这种界限也是一种融合的界限。例:一个18岁的厌食症的女儿,她有便秘的问题,每天早上,是她的父亲帮她开塞露,可她已经是18岁的女孩了;这个父亲和女儿的界限是没有的,融合的。2、家庭中忌讳回避冲突,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冲突。两人关系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两个人的关系会在亲密和疏远之间不断的波动,当两个人发生冲突的时候感受到强烈的焦虑或者痛苦情绪的时候,他们就会寻求第三个人。这就是三角化。这个三角化对家庭会有什么影响呢?三角化一定会有着它的弊端。比如说,当这个孩子被三角化了之后,这个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病人,其实他可能是家庭的牺牲品,或者说替罪羊。孩子成为了这个家庭当中所关注的有问题的人、夫妻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的时候,虽然夫妻之间的冲突冻结了,但是那个冲突其实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反而会掩盖那个冲突,冲突还在,这也是三角化的弊端。当然,它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家庭可能暂时稳定住了。3、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避免“双重束缚”现象。什么是双重束缚呢?双重束缚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抵触的信息,而让对方必须作出反应,而无论他如何反应,都将受到拒绝或否认。研究当中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他们常常向病人提出两种相反的约束,使病人无所适从,产生心理矛盾,最后出现精神分裂。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他的妈妈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他,孩子见到妈妈非常高兴,就张开双臂迎接他的母亲。母亲看到儿子以后,“他说你有多大?”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泼在孩子的心理,所以孩子就两手下垂,脑袋耷拉下来,一句话都不说,接下来,妈妈想要跟孩子交流聊天,但是这个孩子一句话都不说,耷拉着头,这个时候妈妈又说:“你看你看,你就是这么内向,所以你才会生病。”这个孩子本来是情绪稳定的精神分裂病人。可当妈妈走后当晚他的精神分裂症状又复发了。想想看,我们作为父母,对待孩子是否有此现象?4、家庭的发展过程中要忌讳规则僵化。家庭应该具有弹性,在发展过程中、或遇到家庭重大事件调整规则,以适应不同时期的各种内外变化。举个例子,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为青少年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是青少年家庭当中,那青少年家庭他的任务他就跟这个孩子小的时候,孩子长大过程当中家庭的任务就不一样,青少家庭当中,他需要增进家庭边界灵活性来接纳这个孩子的独立,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祖父母是身体出现了衰落,所以这个家庭当中就必须要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说调整亲子关系,以允许青少年进入或者离开这里,在家庭调整里面也包括了这个爸爸妈妈,他们需要重新聚焦在中年夫妻,以及他们事业、这些话题上,因为原来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父母要更多的精力扑在照顾孩子身上,可是,现在孩子长大,他需要重新调整,把精力放到自己工作当中,家庭调整的第三个方面,也必须开始要转向照顾年老一代,如果家庭当中,当孩子父母没有进行相应的规则调整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孩子怕是会严重叛逆。临床中,有太多的孩子问题背后就有家庭存在这个问题。5、家庭当中代际派遣需要去忌讳一些情况。什么叫代际派遣?他主要指的是家庭当中,父母容易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没有满足的愿望、需要交给孩子,这就是“代际派遣论”。那么这个当中,父母就是那个派遣者,孩子常常被派遣者。例:一个遭受过文革的爸爸,他其实原来成绩是非常优秀的,所以没能上大学是她一生的遗憾。后来他一直感到自己不得志,所以他就有了孩子之后他就虔心的要培养儿子,希望他长大能够上名牌大学,所以从小孩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都希望孩子能够抓紧时间,催促孩子动作要快起来,节约时间用来看书,写字,可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孩子他小的时候没有问题,到了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却动作越来越慢,发展的连穿吃饭、穿衣这些行为都会慢,当然慢是有原因的他的了强迫症,所以是强迫症让他这些动作会越来越慢,爸爸的着急就变成了孩子强迫性迟缓。为孩子学习焦虑万分的家长们,是否从这里能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呢?本文系刘艳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刘艳医生的科普号2017年07月07日 6666 1 8 -
吃抗焦虑药,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
误区: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有依赖性,吃了就不能停。很多患者都认为抗焦虑的药物有依赖性,所以对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但事实上这是关于焦虑治疗的一个误区。有的焦虑患者需要长时间去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即便焦虑症的症状完全缓解的情况下,还需要再巩固一段时间,这个“巩固时间”因人而异,有长有短,一般在三个月以上。很多患者吃上药就发现自己的焦虑症状明显缓解,立刻就把药停掉了,停药以后症状可能马上就会复发,患者就会认为药物是有依赖性的、是吃上就不能停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治疗疗程的问题,就像降压药、降糖药要长期坚持吃才有效果一样,如果焦虑症没有得到系统的、足疗程的治疗,只要停药就很容易导致焦虑症状的再次出现。误区:抗焦虑的药里有激素,吃了会发胖。很多患者到门诊都会问,抗焦虑的药物是不是有激素,为什么吃了会发胖?这个也是关于药物的误区,有一小部分药物的副作用确实会导致患者发胖,但这种情况只占少数,而且一般都不是抗焦虑药物;绝大多数的抗焦虑药物是没有发胖作用的,有些体重增加是因为精神压力缓解后,食欲增加,身体恢复导致的。精神科的药物都没有激素的成分。误区:精神类的药物副作用太大,不能吃。副作用是任何药都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精神科的药物并不比其它科的药有更多的副作用,而且抗焦虑药的副作用大多都在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围内,所以患者们不必过度紧张。当患者刚开始吃药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头晕、恶心等状况,这些都是正常的药物反应,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坚持吃两三天,这些副反应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患者确实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就要及时联系医生,医生都会帮助患者把副作用降低到最低,不会让患者觉得有明显的不舒服。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易嘉龙医生的科普号2016年06月17日 134858 23 16 -
焦虑症到底该咋治?
治疗焦虑症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有其它的自我调控(如出去度假、做冥想)、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做瑜伽)等。治疗焦虑症是不是一定要吃药?能不能只做心理治疗或者自我调节?如果患者是轻度的焦虑,也就是说这种焦虑不太影响他的工作、生活,就可以先不吃药,通过一些放松的训练、活动来缓解焦虑,比如出去度假或者参加体育活动(瑜伽、健身)。还有就是可以针对焦虑做一些心理治疗。一般到医院来看病的焦虑患者都已经是中、重度焦虑了,多数都已经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明显地影响到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这时如果让患者出去活动或者爬山、游泳,往往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用药物治疗迅速纠正这些问题,比如一些急性焦虑的患者,可能每天都不能出门,一出门就担心发作,通过药物治疗一到两个星期,很多患者都能够出门了。当药物治疗能够控制住患者的症状时,患者能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从焦虑中走出来的速度会更快,恢复的情形会更好。所以药物治疗是抗焦虑治疗很重要的一个步骤。亲友鼓励焦虑症患者坚强点有用吗?还有的人认为焦虑症就是患者意志力不够坚定,很多家属就会鼓励患者坚强点来克服焦虑症,这也是不对的。当焦虑已经成为一个疾病的时候就不仅仅是意志力或者性格的问题了。对于一些严重的焦虑症患者,我们要做的恰恰不是鼓励他坚强地面对压力,而是暂时让他们回避一些会引起严重焦虑的场景,等患者的情况通过药物治疗稍微好一点以后,再去做这种精神上的鼓励。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易嘉龙医生的科普号2016年06月17日 51756 30 40 -
长期焦虑不仅“伤心”还伤身
焦虑症除了会影响情绪,还会对患者的身体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害吗?很多人认为焦虑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只是情绪问题,但其实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情绪表达的器官,当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表达这种不良情绪,出现身体的症状。临床上确实看到很多焦虑症的患者除了有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表现以外,还有很多身体的不适感,比如说疼痛、酸胀等。很多焦虑症患者最开始没有、或者很少有情绪的症状,而是以身体上的症状为主。很多患者会腹泻、消化不良或者便秘;有一些急性惊恐发作的患者会心脏不舒服;还有的患者会觉得各种疼,可能这段时间是这个地方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另外一个地方,疼痛的性质也很难描述,患者往往说不清楚这种疼痛究竟是像针扎一样疼还是胀痛,这些都有可能是焦虑的问题。所以很多焦虑症的患者最开始去的不是心理科也不是精神科,而是各个内、外科,很多患者反复检查都没有查出一个具体问题,这时候就要小心是不是焦虑。很多这样的患者接受焦虑的正规治疗以后,身体上的不适都能得到缓解。长期焦虑有什么危害?焦虑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患者精神上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影响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此外,长期焦虑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病都跟长期的焦虑情绪有关,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甚至是癌症。此外,长期焦虑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焦虑,可能同时吃着好几种降压药都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压,这时如果加上抗焦虑的治疗,很可能让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比较好的水平,而且也不需要吃那么多的降压药物了。长期焦虑会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会不会让人“疯掉”?很多患者会担心长期焦虑下去会不会“疯掉”?会不会转变成为精神分裂症或者更严重的疾病?答案是不会的,因为焦虑症在精神科属于功能性障碍,不属于重性疾病的范畴,如果只是单纯的焦虑症,不管它造成多么大的精神上的痛苦,都不会转化为其他更严重的问题。当然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它的疾病就另当别论了。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易嘉龙医生的科普号2016年06月17日 56370 6 56 -
经常紧张、心慌就是焦虑症吗?
焦虑症究竟是个啥?从精神科的诊断上来说,焦虑症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严格的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急性的焦虑又叫做惊恐障碍,有的人会有类似于心脏病发作的表现,比如突然感觉胸痛、胸闷、甚至是濒死感,很多这样的患者在去医院的路上症状就会自行缓解,还有一部分患者到了医院以后做个心电图发现没有什么问题,稍作休息症状就明显缓解了。慢性焦虑的患者会表现为过度的、长久的、没有固定对象的焦虑和担心,这和患者本身的性格、成长环境、爱追求完美的特质可能都有关。生活中一些非常小的事情就会让他们非常担心非常焦虑。比如说他们会成天为家里的经济情况而担忧,即使银行帐户上的存款很充足;或者成天为自己孩子的安全担心,生怕他在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更多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感到焦虑。而如果发生一些真的比较大比较值得焦虑的事情,他们就可能表现为超出正常范围的、极度的焦虑。除此以外,强迫症、特定的恐怖症等也都属于焦虑的范畴。正常的焦虑和焦虑症有什么区别?老百姓口中所说的焦虑范围通常更广,很多时候指的都是一些焦虑的症状、感受,比如我明天要去参加一场考试或者面试,就会感到很焦虑。那么正常的焦虑和病态的焦虑该怎么区别呢?当引起我们焦虑的事情过去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在一段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考试过去了,我们慢慢就不焦虑这个事情了。这是一个正常的焦虑。如果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还是处于在这种焦虑的状态,甚至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大,这可能就达到了病态的程度,要做相应的治疗。是不是只有成年人会得焦虑症,孩子不会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青少年的焦虑症在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特殊时期,孩子在心理跟生理上都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再加上现代青少年面对的学业压力和其他来自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就更容易出现一些焦虑的问题。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叛逆,情绪不稳定,甚至会出现行为问题,比如不去上学、暴力行为或者封闭自己,不愿意主动跟父母、老师、同学接触等。有一些青少年甚至出现更严重的行为问题,比如网络成瘾、吸毒、犯罪等。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更需要家长和老师有这样的意识,及时向医生求助,帮助青少年从焦虑的状态中走出来,并进一步的解决其他的行为问题。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易嘉龙医生的科普号2016年06月17日 37996 4 7 -
宝宝来脾气 家长如何应招
3岁的彤彤又发脾气了,爸爸妈妈束手无策,既不知道什么事惹了她,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让她尽快安静下来。玩具、食物被她扔了一地,爷爷、奶奶、保姆阿姨轮番上阵,却都无可奈何无济于事,这时,你一定会问: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不发脾气?孩子哪来那么大的脾气啊?爱发脾气不是孩子天生的个性。其实, 孩子发脾气,如同他的喜、怒、哀、乐一样,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孩子与成人不同,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情绪表达的方式单一,而发脾气,则是他们能够使用、而且最容易使用的一种发泄方式。偶尔的发脾气对于2-3 岁的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只有持续或非常严重的发脾气才是异常的。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有由于自身的躯体不适而出现的发脾气,有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吸引家人注意而产生的,而更多往往是与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家庭中不一致的管教有关。对于孩子的发脾气,家长首先要排除躯体不适的原因。如孩子发脾气时,伴有发热、呕吐、尖叫、精神萎靡,则要及时请医生协助处理。对孩子的发脾气,在排除躯体不适的原因后,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小于3岁的婴幼儿,由于孩子对父母、家人、保姆等带养者还是很依赖,对是非行为的正确与否没有分辨力,自控力与理解力还很差,因此处理时要以温和的方法,以分散注意力为主,把孩子抱离发脾气的环境,或用其它物品转移他的视线。对于3至6-7岁的孩子,处理时除了要分散其注意力外,还可采取一些小惩罚,如隔离,隔离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可把他放在墙角、床上,甚至家长可以抱着他,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语言或眼神的交流,包括批评、责备、安慰等,每次隔离的时间大约是3-5分钟,太长会给孩子造成反作用,太短起不到效果。对于大于7岁的孩子,在他们发脾气时主要是采用隔离的方法,在隔离前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不对,然后隔离,每次隔离时间为1岁1分钟,隔离后同样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为什么不对。还可以用奖励的方法,即当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脾气,则给予红花、星星、帖纸等,每周一次小总结,可用一定数目的红花、星星或帖纸来换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逐渐消退、消失。在消除孩子发脾气行为的同时,也要逐步教会孩子正确、合理、适度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些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过游戏掌握社会技能、学会沟通,同样游戏也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体育运动、角色游戏等,都可以帮助孩子疏泄不良的情绪。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是好行为或者是坏行为,只要这种行为发生后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奖励,这种行为将来很容易再次出现,所以要防患于然,不要认为孩子尚小,不懂事,长大后自然会纠正,而必须及早正确对待孩子的发脾气。对孩子的发脾气,平时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主要是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家长们要有统一的意见和标准,要逐一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做对的要给予言语的鼓励,做错的要讲明道理,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使孩子从小形成对与错、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的观念。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不自觉地效仿父母的言行,因此要求孩子不要做的事,父母首先就不能做。其次是避免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在生活中要教会孩子对别人的尊重、谦让,对孩子的要求可采取部分满足和有条件满足,避免孩子因要求不能满足而发脾气。家长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对孩子合理的要求要尽量去满足,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坚决拒绝。一切顺从孩子的意愿、溺爱或粗暴苛求部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讲信用,答应了的事,一定要兑现,不答应的事就一定不去做。这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有威信,在以后的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最后,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不同的年龄里承担不同的工作,从自己做自己的事到帮助家长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改掉孩子发脾气的坏毛病并不难,只要家长有坚定而一致的教育态度,你会发现,你孩子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好。 (颜华)
颜华医生的科普号2012年11月07日 4465 4 0
儿童焦虑症相关科普号
路聚保医生的科普号
路聚保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结直肠病专科
3182粉丝12.9万阅读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
包祖晓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台州医院
医学心理科
1701粉丝193.9万阅读
张华清医生的科普号
张华清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儿科
1606粉丝3.1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孙黎北医六院 儿童精神科
小儿多动症 64票
儿童焦虑症 25票
抽动症 23票
擅长:多动症、学习困难、抽动症、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谱系障碍、儿童少年行为障碍、儿童焦虑、抑郁、强迫障碍及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
推荐热度4.8曹庆久 主任医师北医六院 儿童精神科
抑郁症 51票
儿童心理问题 28票
小儿多动症 21票
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及心理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情感障碍及情绪行为障碍 -
推荐热度4.3孙凌 主任医师天津市安定医院 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焦虑症 13票
抑郁症 12票
儿童心理问题 9票
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精神障碍的咨询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