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或血管发生痉挛等,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血液通过受阻,进而使下游的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灌注,导致出现心肌缺血表现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男性居多。
主要症状是胸部不适,通常是疼痛,一般会由剧烈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诱发。手臂、肩部、颈部、喉咙、上颌、牙齿、上腹部或后背也可能出现疼痛。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或血管发生痉挛等,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堵塞,血液通过受阻,进而使下游的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灌注,导致出现心肌缺血表现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 35 岁以上人群,男性居多。
主要症状是胸部不适,通常是疼痛,一般会由剧烈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诱发。手臂、肩部、颈部、喉咙、上颌、牙齿、上腹部或后背也可能出现疼痛。
冠心病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壁上的斑块积聚)引起的。斑块由胆固醇和动脉中的其他物质沉积物组成。斑块积聚导致动脉管腔不断变窄,而这可能部分或完全阻塞血流,进而使下游的心肌出现缺血表现。
但是目前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还未完全清楚。
下列因素可能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
本病的典型表现是胸痛或胸闷,常出现在剧烈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情况下,位于左前胸或者是胸骨的后方。早期可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常被忽略,延误病情。
心绞痛:以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疼痛。
特别是胸骨中上段后方的疼痛,就感觉像被人往胸口重重地打了一拳,疼痛可能逐渐加剧甚至让人喘不过气来。
疼痛还能放射到上臂(特别是左上臂)、肩部、背部、脖子、下巴、牙齿或上腹部等部位。
还可能有上腹痛、恶心、呕吐、打嗝或烧心等症状,容易和胃肠道疾病混淆的症状。
频繁发作的心跳加速或心跳不齐,伴有头晕目眩、大汗淋漓等。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戒烟
定期锻炼:每周至少运动 3 ~ 4 次,每次至少 30 分钟。
健康饮食
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
超过 40 岁者即使血脂没有异常也应该尽量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入,主要包括各种动物脂肪、脑、心、肺等动物组织和内脏,蛋黄、蟹黄、鱿鱼、鳗鱼、奶油及其制品。
保持健康的体重:如果体质指数(BMI)高于 25,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
调节血脂
治疗高血压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特别是在不注意服药或饮食不规则时。
本病主要依靠症状表现、典型体征、心电图、抽血检查、冠脉造影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心电图: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检查心脏电信号,明确心律,以及心脏是否存在缺血、梗死等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冠脉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超声心动图(心脏彩超):检查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可以明确病变累及的范围大小和严重程度,如是否存在室壁瘤、心脏破裂等并发症。
抽血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发生心肌梗死时会出现异常,用于确定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明确病变严重程度,也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信息。
冠心病急性发作时首先要解决狭窄和梗塞,尽快恢复心肌供血,从而快速控制症状并且尽量减小心肌坏死的范围和程度。对于病情稳定者,常需联合服用多种内科药物,或通过手术等措施帮助机体康复。
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无论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都应当坚持服药。具体服用哪些药物需根据病情决定。常用药物如下:
抗血小板药物:冠心病的基本用药之一。
病情稳定者:通常需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如有使用阿司匹林的禁忌,会以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替代。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或接受介入或者“搭桥”手术者:需要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根据情况二选一)两种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停用其中一种,但要保留另一种坚持服用。
调脂药物:确诊冠心病后,无论血脂是否升高,都需要服用调脂药物,并且要坚持服用。
根据具体病情,可能需要服用以下一种或几种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调脂治疗的最主要选择,药品名称里一般都有“他汀”二字。
贝特类: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可与他汀合用,药名里一般都含有“贝特”二字。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例如依折麦布,可以在应用他汀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加用,也可以在对他汀完全不耐受时单独使用。
抗心绞痛药物:主要用来预防发作、缓解症状。
短效抗心绞痛药物
主要用于心绞痛发作时,代表药物如硝酸甘油,一般舌下含服或喷服。
长效抗心绞痛药物
用于预防心绞痛发作,或是提高诱发心绞痛发作的活动阈值。
常用药物:硝酸酯类药物(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β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钙拮抗剂(地尔硫卓、维拉帕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尼卡地平)
务必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勿擅自停药或更改用药方案。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常说的冠脉支架手术。是从手腕部位的桡动脉或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动脉血管,插入导管到达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开口,通过一根很细的钢丝,送入球囊、支架,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
适用于以下情况:
稳定性冠心病,血管狭窄严重,功能学评价提示大面积心肌缺血,采用药物治疗对心绞痛仍控制不佳。
心脏病发作频繁或持续发作不缓解。
搭桥手术: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开胸手术,绕过堵塞的血管在其旁边用另一根血管为血流通过重新“搭一座桥”。
冠脉搭桥手术通常适用于如下情况:
冠脉重要部位或多支血管病变。
伴有心功能不全。
伴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置入支架后,易发生再狭窄,搭桥手术在此方面具有优势。
心肌梗死后继发其他疾病。继发心室破裂、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穿孔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等情况,会严重影响心功能,搭桥手术的同时,便于处理这些情况。
杂交手术:结合了搭桥手术和介入手术的优点。通常适用于某些多支血管病变者。
问:血脂正常了就可以停用他汀类药物?
答:不可以。
他汀类降脂药物不仅仅是降脂那么简单,同时还能稳定斑块、防止破裂,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是一个多面手。
因此明确有冠心病,尤其是发生过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或者伴有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遵医嘱坚持服用他汀。
问:他汀类药物伤肝?
答:对于应该服用的人来说,他汀类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药物。
有以下情况的病人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
本病无法根治,需要通过长期服药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降低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的发生风险。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情况,危及生命,可在发病后短时间内死亡(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