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医生你好,我腰部取了皮瓣手术,最近躺在床上大腿上侧局部麻木,火辣辣刺痛,是股外皮神经炎?如何治疗?
王云鹏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0月18日 48 0 1 -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痛,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皮神经炎,它是一种股外侧皮肤感觉异常的疾病。股外侧皮神经及感觉神经主要丰富于股外侧的皮肤,股外侧皮神经炎发作时主要是出现股外侧下2/3出现麻木、刺痛、发凉等异常的感觉,严重者可以造成运动神经的受损,以及肌肉的萎缩。解剖股外侧皮神经为腰丛分支,腰2、腰3神经纤维组成,从腰大肌外侧缘向外下经髂筋膜深面,于髂前上棘内约lcm入大腿部,在髂筋膜深面缝匠肌前面或穿该肌分前后二支。前支在髂前上棘下约lOcm穿深筋膜至皮下,后支穿阔筋膜至皮下,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由于股外侧皮神经行程长,于髂前上棘内侧的狭窄裂隙或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周围组织致密紧张,容易受到卡压,引起股部感觉障碍,疼痛麻木。病因1牵拉损伤——跨栏运动,体操舞蹈等跨腿运动所致该神经牵拉伤。2慢性压迫损伤——穿紧身衣、紧身胸衣和紧身裤,佩戴沉重的工具腰带或者硬物局部顶压于骼前上棘处。3盆腔内压迫损伤——巨大肿瘤、骨盆骨折、妊娠、肥胖等因素。4医源性损伤——髂骨植骨术、髋关节置换术、疝修补术、肾移植术等术后瘢痕形成或术中操作不当均可引起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卡压征。5糖尿病相关的神经损伤。诊断(1)沿股外侧皮神经及分布区的疼痛、感觉异常、压痛、感觉障碍为诊断依据。(2)必要时进行x线平片及盆腔脏器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1经典FICB:经典FICB即腹股沟韧带下FICB,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中外1/3交界处下方0.5~1.0cm,向头侧、与皮肤呈约30°进针,分别穿透阔筋膜和髂筋膜并产生两次阻力消失(“落空感”)后注射局部麻醉药。2改良FICB:该方法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进针,进针点在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腹股沟韧带上方1cm处垂直进针,而不是下方0.5cm。针尖没有穿过阔筋膜和髂筋膜,而是穿过浅筋膜产生第1次“落空感”(浅筋膜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阔筋膜融合),然后针尖穿过腹横筋膜产生第2次“落空感”(腹横筋膜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髂筋膜相延续)。StevensM,HarrisonG,McGrailM.Amodifiedfasciailiacacompartmentblockhassignificantmorphine‐sparingeffectaftertotalhiparthroplasty[J].AnaesthIntensiveCare,2007,35(6):949‐952.DOI:10.1177/0310057X0703500615.3腹股沟韧带上FICB:患者平卧并伸展髋关节定位髂前上棘,探头垂直置于腹股沟韧带上方靠近髂前上棘的水平。在超声图像上识别出髂肌和髂筋膜,沿腹股沟韧带向内下方移动探头,扫查到股动脉,继续将探头向外侧移动,使探头位于FN外侧,即为进针点。采用平面内进针,进针深度为2-4cm。当针穿过髂筋膜时,通常会出现“落空感”,应特别注意在腹股沟韧带上方1-2cm的髂筋膜浅层识别旋髂深动脉,避免误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LFCN走行变异很大并发出分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LFCN在骨盆区域、髂筋膜下方有一个稳定的走行分布。HebbardP,IvanusicJ,ShaS.Ultrasound‐guidedsupra‐inguinalfasciailiacablock:Acadavericevaluationofanovelapproach[J].Anaesthesia,2011,66(4):300‐305.DOI:10.1111/j.1365‐2044.2011.06628.x.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4月20日 2784 0 3 -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Lateralfemoralcutaneousneuritis)是临床最常见的皮神经炎,指股外侧皮神经在其行走过程中穿过髂腹股沟部位受到周围组织病变的卡压而引起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等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和体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局部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相混淆,值得临床关注。病因1.股外侧皮神经在走行过程受卡压为最主要原因:如腰椎横突肥大、肥胖、妊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腹部盆腔的炎症、肿瘤、结石等均可致本病。因股外侧皮神经需穿过腹股沟筋膜,因此,受压部位常在髂前上棘处,多距离髂前上棘约2cm内。2.全身性疾病、外伤或感染:如大腿受伤、糖尿病合并肥胖、糖尿病单神经病变、高龄、铅中毒、酗酒、麻风、甲状腺功能减退、腹股沟疝、带状疱疹后遗症、免疫力下降等可诱发本病,但也有很多时候是特发性的。3.医源性损伤:后路脊柱手术、取髂骨移植、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盆截骨术过程中,损伤股外侧皮神经。4.不良生活方式:长时间负重、安全带挤压、穿紧身牛仔裤、寒冷潮湿等容易诱发此病。临床表现股外侧皮神经炎多见于20-50岁的男性,肥胖者发生率高。多为一侧受累,少数双侧发病,表现为大腿前外侧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烧灼感、蚁行感、沉重感及发凉等,以麻木、烧灼感居多,无肌力、运动障碍等表现,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重体力劳动、久站久坐时症状可加重,休息后症状可改善。股外侧皮神经炎病程缓慢,时好时坏,常数月至数年不愈。其与职业明显有关,警察、军人、司机、模特、农民等长时间负重、安全带挤压、穿紧身牛仔裤等容易诱发此病。高龄、肥胖和糖尿病是其危险因素。文献报道,其人群发生率约为32.6/100,000人,而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后患者中,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生率却高达23.8%,其中53%的患者在术后1周左右可自行缓解。因此,有学者建议肥胖、糖尿病和预计手术时间比较长的患者在行脊柱后路手术时,应充分交代发生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风险,且大概有一半的患者术后大腿前外侧麻木预后较差。另外,取髂骨植骨和骨盆截骨时,术中应避免损伤股外侧皮神经。体格检查与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查体时,可有局部压痛、Tinels征阳性,髋后伸时症状加重,骨盆挤压试验有助于诊断。皮节刺激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尤其两侧对比有诊断意义。股外侧皮神经是纯感觉神经,因此行肌电图检查是无意义的。高分辨率的彩超可明确诊断股外侧皮神经卡压,但因大多数彩超医师并不熟悉这个疾病,容易导致漏诊。另外也需行腰椎和骨盆相关影像学检查,排除盆腔肿瘤压迫股外侧皮神经及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下肢麻木不适。同时,行股外侧皮神经压痛点,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局部封闭,如症状明显缓解,则可明确诊断。治疗首先需改变诱发因素和不良习惯,如:减少负重前行,特别是军人,不系紧腰带,不穿紧身裤,避免久站久坐,减轻体重,控制血糖。然后,首选保守治疗,主要是应用神经营养药和局部保暖。股外侧皮神经压痛点,行利多卡因或激素封闭治疗可改善症状,但疗效不持久容易复发,操作前应充分沟通交代,因股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存在变异,约25%的患者可能定位有效,封闭治疗后效果并不佳。因此有学者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的股外侧皮神经封闭或射频消融治疗,定位准确,效果较好;也有学者推荐超声定位下用50%酒精行股外侧皮神经松解,治疗难愈性的股外侧皮神经炎,可明显改善症状。如上述保守和微创治疗无效,对于反复、难治性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有学者建议首选股外侧皮神经减压术,但有术后瘢痕粘连,导致复发的可能。转载自丁香园骨科时间李永超老师
郭伟宾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3月04日 1160 0 0 -
大腿外侧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警惕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也称为感觉异常性股痛、Bernhardt-Roth 综合征,国内学者多称之为股外侧皮神经炎(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uritis)。其是临床最常见的皮神经炎,指股外侧皮神经在其行走过程中穿过髂腹股沟部位受到周围组织病变的卡压而引起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及疼痛等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症状和体征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及局部软组织损伤等疾病相混淆,值得临床关注。 股外侧皮神经(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LFCN)是纯感觉神经,发自腰丛,由 L2、L3 神经根后支组成。自腰大肌外缘伸出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 3 cm 处进入皮下组织,分布于股外侧皮肤。 病因之一:肥胖!门诊这类患者中“啤酒肚”不少见,腹部多余的脂肪会对股外侧皮神经形成物理压迫,导致症状出现。 或者一部分孕妇也会由于体型的改变导致卡压 病因之二: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负重、久坐,安全带挤压、穿紧身牛仔裤、寒冷潮湿等容易诱发此病。 其他病因全身性疾病、外伤或感染:如大腿受伤、糖尿病合并肥胖、糖尿病单神经病变、高龄、铅中毒、酗酒、麻风、甲状腺功能减退、腹股沟疝、带状疱疹后遗症、免疫力下降等可诱发本病,但也有很多时候是特发性的。 医源性损伤:后路脊柱手术、取髂骨移植、全髋关节置换术和骨盆截骨术过程中,损伤股外侧皮神经。 麻木,感觉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多见于20~50岁较肥胖的男性。多为一侧受累,表现为股前外侧下2/3区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及沉重感等,以麻木最多见。体力劳动、站立过久时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查体可有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主要是痛觉与温度觉减退而压觉存在。少数患者可有色素减退或沉着。有些患者皮肤可呈轻度菲薄,稍干燥,毳毛减少。部分患者腹股沟外侧压痛,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运动神经受累症状。本病通常为单侧性,少数双侧发病。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治疗最为安全有效!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首先在于探明原发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解除对该神经的刺激,如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中毒等,肥胖者减肥,嗜酒者戒酒。 此外可对症治疗给予维生素B1、B2、B12或皮质激素以营养神经,消除炎症。 疼痛剧烈的也可给予镇痛剂或局部封闭。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于髂前上棘下约10cm之缝匠肌处,用12号针头垂直刺入约3~4cm后,徐徐注入维生素B1或与维生素B12混合液,每周1次,5~10次为一疗程。 当然理疗、针灸、推拿和按摩、梅花针等疗效也是很好的。对病情严重难以缓解病因不明者可施行手术切断神经或实行神经松解术。 门诊治愈大量被该病困扰很多年的患者!很多病人四处求医问药,始终未能治愈,甚至连诊断都没有诊断清楚过!
刘亚明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8月21日 8715 1 2 -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名“感觉异常性股痛”,临床表现主要为大腿外侧部感觉异常,一般多为慢性或亚急性起病,男性发病率较女性多2—3倍,多发生于成年人,多一侧性发病。笔者采用温针灸、梅花针结合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17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2006年9月一2008年1月共治疗门诊和住院患者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多见于40—5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4年;单侧发病15例,双侧2例。病变面积最小3cm×5cm,最大10cm×15cm,临床表现为单侧或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伴蚁走感或灼热感等,轻则阵发性出现,重则转为持续性,其中3例呈天气转阴性加重。1.2 诊断标准(1)①临床症状:单侧或双侧大腿外侧有蚁走感、烧灼感、麻木感或疼痛,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遇寒均可加重;②查体:大腿外侧皮肤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可伴皮肤萎缩,无肌肉萎缩,腱反射正常,无运动障碍。③发病过程缓慢渐进,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除外由于外伤、肿瘤压迫所致者,所有病例均经本院或外院诊断为股外侧皮神经炎。2.治疗方法2.1温针灸选穴:患侧髀关、风市、伏兔、阴市、血海、阿是穴(疼痛最敏感点或感觉异常区中心点),皮肤常规消毒,以26号2-3寸不锈钢毫针刺入穴位,运针得气后,施以温针灸,将艾条切成约3cm 长艾段,将艾段套置针柄上。近端离皮肤约2.5cm,在艾段近皮肤端点燃,燃尽后除去灰烬,连灸3个艾段后拔针,每日1次,7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休息2天进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2梅花针、拔罐梅花针沿患侧大腿足三阳经脉循行路线由上而下叩刺,每条经路刺激3遍以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叩刺局部,叩时从中心向外离心性叩至边正常感觉处,用腕力并借助于针柄的弹性,达到弹刺的效果,叩至有微小出血点后即用闪火法将罐拔上,留罐15min-20min,每次拔出2ml~lOml瘀血,隔日1次,7次为1疗程。隔日1次,与温针灸交替使用,7次为1疗程。3 疗效观察治愈:腿外侧麻木刺痛完全消失,皮肤感觉恢复正常,一年内无复发者,l3例占76.5%;显效:患处麻木刺痛消失或明显减轻,久行、劳累、风寒后皮肤感觉异样3例占17.6%;无效:两个疗程治疗后麻木刺痛无明显改善1例占5.9%。病程1月内患者,一般治疗10次后可以治愈或显效,病程1月以上的患者,需两个疗程后以上。总有效率为94.1%。4.典型病历李军,男,45岁,公交司机。就诊时间,2007年9月29日。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大腿外侧区域5cm×10cm皮肤麻木,似蚂蚁爬行,伴烧灼感,时有刺痛,天气转阴时加重,服用药物疗效不明显。半年来,麻木范围扩大,麻木感加重,时有跛行,来我院就诊,诊断为左侧腿外侧皮神经炎,查体:左侧大腿外侧约8cm×13cm大小区域皮肤痛觉、触觉明显减退,无局部皮肤红肿,无腿部肌肉萎缩和活动受限,四肢肌力正常,既往体健,施予温针灸、梅花针、拔罐拨罐,操作如前述,针刺4d后,症状明显改善,1疗程后,皮肤痛觉,触觉恢复正常,仅偶有麻木,刺痛感,2疗程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活动自如。5.讨论股外侧皮神经为单纯性感觉神经。该神经由L2、L3神经组成,通过腹股沟韧带下方,在髂前上棘下5~10cm处穿出大腿的深筋膜,分布于股外侧皮肤(2)。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是股外侧神经外伤、压迫或炎症刺激等因素导致,出现局部组织的充血、水肿、粘连并引起该神经的营养代谢障碍及炎性病变,表现为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症状,中年男性为多见(3),临床有时被误诊为腰椎问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服用消炎镇痛西药或活血化瘀中药而未见显效。本病中医属“皮痹”、“肌痹”范畴,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关系密切,病机为营卫气虚,风寒湿诸邪乘虚而入,久则气滞血瘀、闭阻经络,脉络不通,气机失调,肌肤失于濡养所致。卫虚则麻,营虚则木,营卫气虚则麻木不仁,经络失畅则局部有刺痛或蚁走感,病变部位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通过之处,针灸可激发经气运行,补营卫气虚,去风寒湿邪,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濡养患部皮肤以愈病。治疗选取的髀关、伏兔、风市、阴市、血海等穴,现代研究表明,到这些穴位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二或第三腰神经,部分穴位皮肤为股外侧皮神经所支配,且髀关、伏兔为足阳明胃经之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除局部作用外,有祛寒湿,通经络,调气血,濡肌肤之效,风市、阴市、血海三穴共奏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阿是穴为病变局部,本文采用温针灸不仅具有针刺疏通经脉、调和营卫气血之作用,同时其艾灸的温热之力借助针体传导,直达病所,驱散经脉内风寒湿邪,疏通经络气血之闭滞,使邪气无所留止,协同促进病变局部无菌性炎症的消除,减轻周围组织对神经根压迫,股外侧皮神经营养代谢障碍的改善、功能的恢复,是温针灸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经路,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基本理论,叩刺足三阳经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局部微循环激发二十经脉,脏腑功能之气,改善和协调各部生理功能;火罐吸拨局部瘀血,可达到祛瘀生新,加快血氧代谢,扩张血管,改善组织神经营养,促进神经恢复,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温通血脉,活血祛风,阴阳平衡而病愈。采用温针灸、梅花针结合拔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病人易接受等特点,温针灸应达到温热效应并使病人耐受为度,避免烫伤病人,每次梅花针点刺及拔罐治疗前应探测大腿部感觉障碍区,治疗后已恢复正常的部位可不再叩刺,同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局部感染。参考文献1.杨清成 张殿印 秦化鹏,等. 神经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第1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999:772.许凤琴, 苑继承, 樊永卫.股外侧皮神经痛诊治的解剖学基础.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2:11(4):3173.张天宏,祝元鼎,李青,等.股外侧皮神经炎综合征的诊治.中国骨伤,2002;15(10):593—594
王燕医生的科普号2014年05月14日 20274 4 8 -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一种较常见的周围神经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大腿外侧皮肤有蚁走感、麻木或疼痛,站立或步行过久可加重;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但无肌萎缩或运动障碍,该病也被称为Roth综合症。只要是股外侧皮神经的任何一段受到损伤均可引起本病,如脊椎增生性骨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病变可压迫刺激该神经引起本病。此外全身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肥胖、风湿热、梅毒、乙醇中毒甚至流感都可导致股外侧皮神经发生炎症而致本病的发生。有些多发性硬化、神经根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及腹部盆腔的炎症、肿瘤、结石等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由此可见,股外侧皮神经炎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诊断治疗时应仔细找寻原发病因。如何诊断股外侧皮神经炎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是根据症状诊断。该病以中年男性为多见,发病过程缓慢渐进,病人自觉大腿前外侧皮肤呈针刺样疼痛,同时伴有异常感觉,如蚁走感、烧灼感、寒凉感、麻木感等。开始发病时疼痛呈间断性,逐渐变为持续性,有时疼痛可十分剧烈。衣服摩擦,动作用力,站立或行走时间过长都可使感觉异常加重。查体时大腿前外侧皮肤的感觉、痛觉和温度觉减退甚至消失,有的伴有皮肤萎缩,但肌肉无萎缩,腱反射正常存在,也无运动障碍。一般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首先在于探明原发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解除对该神经的刺激。此外可对症治疗给予维生素B1、B2、B12或甲钴胺局部注射或皮质激素以营养神经,消除炎症。疼痛剧烈的也可给予镇痛剂或局部封闭。对病情严重难以缓解且病因不明者可施行手术切断神经或实行神经松解术。中医治疗中医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有较好的疗效。如针刺治疗、梅花针疗法、拔罐疗法,结合使用有较好的效果。另外发现用穴位注射之法有较好的效果。
廖亮华医生的科普号2013年05月12日 17370 0 0
相关科普号
刘亚明医生的科普号
刘亚明 主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疼痛科
1775粉丝11万阅读
廖亮华医生的科普号
廖亮华 主任医师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康复科
41粉丝43.6万阅读
张强医生的科普号
张强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骨科
1240粉丝416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蒋海山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神经内科
运动神经元病 18票
肌病 7票
重症肌无力 7票
擅长:运动神经元病(又称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线粒体病、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格林巴利综合征、腓骨肌萎缩症、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等肌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可来就诊患者:肌无力、肌萎缩、肌跳、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或者肌源性病变。 -
推荐热度4.9龚凌云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神经内科
头痛 12票
运动神经元病 7票
周围神经病损 3票
擅长:周围神经、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病、脊髓病变、头晕、头痛、颅内多发病变、脑炎、帕金森病等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
推荐热度4.8陈晟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 神经内科
脑炎 22票
多发性硬化 12票
重症肌无力 10票
擅长: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疾病,不明原因肌萎缩等神经免疫,疑难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