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是一种由于颌骨感染引起的疾病,通常涉及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
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微生物、细菌感染)、特异性(结核、梅毒甚至艾滋病毒感染)和放射性。
常见疾病包括颌骨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小儿骨髓炎和放射性骨髓炎。
主要症状有患处疼痛、肿胀、溢脓。
颌骨骨髓炎是一种由于颌骨感染引起的疾病,通常涉及骨膜、骨皮质和骨髓组织。
颌骨骨髓炎可分为化脓性(微生物、细菌感染)、特异性(结核、梅毒甚至艾滋病毒感染)和放射性。
常见疾病包括颌骨化脓性骨髓炎(最常见)、小儿骨髓炎和放射性骨髓炎。
主要症状有患处疼痛、肿胀、溢脓。
颌骨骨髓炎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以下 3 种途径:
除了病原体感染,以下原因也可引发颌骨骨髓炎:
颌骨骨髓炎分为急性颌骨骨髓炎和慢性颌骨骨髓炎。
急性颌骨骨髓炎
疼痛剧烈,包括患牙以及同侧颌骨和面部,会出现放射痛。
面部红肿,前庭沟红肿。
牙齿松动,牙周溢脓。
张口受限,下唇麻木。
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慢性颌骨骨髓炎:
疼痛缓解。
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
有瘘管形成,反复溢脓,同时也可能有死骨排出。
后期可在内眦、鼻腔及口腔穿破溢脓。
如拖延日久,可致消瘦、贫血、身体衰弱。
几种常见的颌骨骨髓炎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颌骨化脓性骨髓炎:
颌骨小儿骨髓炎
颌骨放射性骨髓炎
本病主要依靠症状表现、X 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手术治疗。
当病情加重时,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
当病情加重,进入慢性期时应努力改善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由于炎症位置不同,采取的手术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手术前一定要确诊病变位置,根据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本病预后与病灶清理的程度、病人的抵抗力以及感染细菌的顽固程度等有关。
大多数颌骨骨髓炎通过正确的治疗后预后较好,部分颌骨骨髓炎预后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