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全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由于甲状腺生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青年人群,女性居多。
主要症状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容易饥饿、体重减轻等。
甲亢,全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由于甲状腺生成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青年人群,女性居多。
主要症状有怕热、多汗、心慌、手抖、容易饥饿、体重减轻等。
本病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的病因有:
甲亢会引起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害,症状有“多样化”、“难识别”、“全身性”的特点。会涉及甲状腺、心脏、眼、骨、肠道、肌肉、精神神经、生殖、皮肤等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的损害,各种症状表现的发生不具备很明确的时间顺序。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发生机制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甲亢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甲状腺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甲亢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控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由此给身体各器官带来的损害和不良后果,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性碘(I-131)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ATD)是国内治疗甲亢的首选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人群。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控制甲亢症状。
优点:治疗安全、方便调节。可能会抑制甲状腺功能,但该作用可逆,不会造成永久性甲减。
缺点:治疗周期长(至少 1 年),起效慢(4 ~ 6 周),治愈率低(约 50%)、复发率高(约 50%),不良反应较多。
常用药物
甲巯咪唑:一般人群首选甲巯咪唑,因为它每天只需服用 1 次,对抗甲亢的效果也略强于丙基硫氧嘧啶,对肝脏的影响略少于丙基硫氧嘧啶。
丙基硫氧嘧啶:不容易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胎儿/婴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首选。
不良反应:两种常规口服抗甲亢药的副作用类似,最常见的是肝功能损害和粒细胞减少,还有皮疹、血管炎等。所以在服药前以及服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继续服药,或者病情反复复发,不易控制时,可以选择放射性碘(I-131)治疗。放射性 I-131 治疗属于局部的放疗。因为放射性的碘剂进入体内都在甲状腺蓄积,因此对周围组织或全身组织的影响比较小,没有普通放疗那么可怕。
手术通过大部分或近完全切除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以此控制甲亢症状。一般很少使用手术治疗,除非出现迫不得已的情况。
手术适应证
甲状腺极其巨大,甚至影响到了吞咽和呼吸。
甲状腺癌或疑似甲状腺癌。
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副作用非常明显的病人。不适合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病人。
甲状腺肿非常巨大,放射性碘治疗都无法缩小体积。
甲状腺中有巨大的甲状腺结节,分泌太多的甲状腺激素,放射性碘治疗无法有效治疗结节。
优点:治愈率高、达 95%,复发率低、仅为 0.6% ~ 9.8%。一般术后即可控制甲亢。
不良反应: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损伤,永久性甲减比较少见。
问:I-131 治疗引起的甲减是永久的吗?
答:I-131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甲减,并且很可能是永久性的。但是应该认为甲减是比甲亢要更容易治疗的情况。因为甲减的治疗,是口服甲状腺激素代替缺失的甲状腺组织的功能,只要剂量合适,就不会出现副作用。
本病预后较好。一般经积极治疗可以痊愈。但可能会复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未经发现和积极治疗的甲亢患者,可因疾病进展导致多器官受累,尤其是心脏,甚至可因甲状腺危象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