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性息肉。
多在 15 岁前后出现息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表现为整个结直肠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性息肉。
多在 15 岁前后出现息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病主要是由于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只有少部分人是自发出现而无家族病史。
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肠道息肉生长后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部隐痛、腹泻、血便等。
本病属于遗传疾病,尚无有效预防方法。但是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展和癌变。建议本病家族史的患者,制定良好而规律的随访计划,主要检查和随访手段是肠镜。
本病主要通过肠镜检查、病理检查、基因检测、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评估。
本病癌变率非常高,未经治疗的患者,15 岁和 35 岁结肠癌的发病率在 50% 和 95%。因此一经诊断应积极治疗。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
本病应尽早(推荐 25 岁以前)做全结肠切除与回肠-肛管吻合术或回肠-直肠吻合术。回肠-直肠吻合术后应终生每年一次肠镜检查,如发现新的息肉可予电灼、激光、微波、射频或氩气刀等治疗。
有报道称,长期低剂量服用非甾体类药物具有明显减少大肠息肉发生的功效,舒林酸和塞来昔布是较为常见的药物,但是长期效果和不良反应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病的随访和监测特别重要,无论是对于有患病危险性的家族成员,还是已经确诊未进行手术的患者,还是已经进行手术的患者,都应该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肠镜检查以及软组织、骨、甲状腺及腹部病变的评估。
本病癌变率非常高,未经治疗的患者,到 35 岁结肠癌的发病率高达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