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介绍,什么是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介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血管内平滑肌瘤病、血管源性子宫肌瘤,是一种由于子宫平滑肌瘤(IVL)向静脉血管内生长,或静脉血管壁本身的平滑肌组织增生突向管腔内的肿瘤,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

主要症状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过多或腹部肿块。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血管里咋长了个“大瘤子”?

王志伟 郑大一附院 微创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涉及雌孕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成分等多种因素。

目前存在两种假说:

  • 子宫平滑肌瘤起源于血管壁内的平滑肌细胞。
  • 子宫平滑肌瘤来源于子宫的平滑肌瘤,侵犯静脉管腔并沿静脉腔内生长。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静脉内平滑肌瘤病,需加以注意:

  • 育龄女性,集中于 30~50 岁
  • 有生育史
  • 有子宫肌瘤或子宫切除史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为什么会得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王海芳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妇科 主任医师

症状表现

本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过多或腹部肿块;部分可有盆腔疼痛,不明确的盆腔不适及压迫感。

典型症状

  • 肌瘤局部迅速生长: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过多或腹部肿块,部分可有盆腔疼痛,不明确的盆腔不适及压迫感。
  • 病变侵及盆腔外相关血管:腹胀、下肢水肿、腹水等,甚至引起布加综合征。
  • 病变侵袭至心脏及肺动脉:表现为右心充血性症状,即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晕厥、双下肢水肿等。
如何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检查

目前,仅有少数病例在术前作出了正确诊断,大多数病例于术中或术后确诊。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超声:首选诊断方法,有助于评估病灶大小及受累范围,了解右侧心腔内病灶延伸和运动状况以评估其危险程度,同时可以与心脏的其他肿瘤如黏液瘤、血栓等进行鉴别诊断。
  • CT:具有子宫外侵犯者,增强 CT 检查尤其是 CT 血管成像(CTA ),可作为本病的一线检查技术。
  • 核磁共振(MRI):信号不具有特异性,但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多平面成像能提供全面的解剖信息,清晰显示静脉内肿块、输尿管与盆腔肿块的关系。
  • PET - CT:与以上检查相比在鉴别病灶的良恶性病变方面有明显优势,大多提示不规整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欠均匀。
  •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本病。
治疗方式

本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的唯一手段。

  • 术中需彻底切净肿瘤,否则可能导致复发和再次手术。
  • 难以完整切除肿瘤者,则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以缓解症状。
  • 年轻、保留生育功能者可保留病变较轻一侧卵巢,但需尽量抽出肉眼可见瘤栓,并应详细告知疾病复发及进展的风险,且需密切随访(3~6 月复查一次)。
  • 合并肺转移者,建议将原发灶、下腔静脉内病变及双附件切除,为避免损伤肺功能,可暂不考虑切除受累肺叶,随诊观察。
  • >45 岁或有子宫外脉管浸润、无生育要求者,建议行全子宫 + 双附件 + 宫外病灶切除术,同时高位结扎双侧骨盆漏斗韧带,术后行激素替代治疗。
  • <45 岁无子宫外脉管浸润且无生育要求女性,建议行子宫全切术。

药物治疗

手术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者不能或不愿意手术者,术前及术后辅助抗雌激素治疗(GnRH - a、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可作为部分治疗手段,抑制肿物生长和复发,但治疗效果尚无定论。

其他治疗

有报道对残留病灶结扎或栓塞所有营养血管,病灶可自然退化。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血管里咋长了个“大瘤子”?

王志伟 郑大一附院 微创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事项
  • 健康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
  • 不抽烟。
  •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 适当运动,保持心身健康。
预后

大多预后较好,但易复发,30% 患者在术后 15~30 年复发,对复发者积极再次手术,仍可改善预后。

文献报道完整切除瘤体后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 12 年。

对肿瘤切除不完全或保留卵巢者,应加强长期随诊。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能根治吗?

王丽萍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副主任医师

推荐医生 15位 推荐医院 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