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吉毅教授研究团队——《西罗莫司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中潜在的作用机制与耐药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吉毅教授团队在高质量肿瘤学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Cancer》(IF=5.7,Q1)发表综述文章《Sirolimusfor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Potentialmechanismsofactionandresistance》,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血管肿瘤,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和栓塞)在某些患者中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实施。近年来,西罗莫司作为一种雷帕霉素特异性抑制剂,被发现对KHE的治疗非常有效。本研究高度概括总结了一系列西罗莫司治疗KHE相关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耐药作用。该文第一作者为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博士生邱桐、向姗姗、周江元,通讯作者为吉毅教授。文章中提到西罗莫司在治疗KHE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多项回顾性研究中,西罗莫司对KHE的总体反应率超过了90%。与传统治疗相比,西罗莫司能更迅速地缩小瘤体、正常化血液学参数,并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然而,文章也指出,虽然大多数患者在“西罗莫司时代”中获益显著,但在少数患者中,药物无效、病情反弹及长期副作用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挑战突显了需要对西罗莫司的作用机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雷帕霉素信号通路(mTOR)在细胞代谢、蛋白质合成、细胞生长、增殖和血管生成中的核心调节作用。mTOR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多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西罗莫司通过结合到mTOR复合物中,抑制了细胞的增殖、代谢和血管生成,因此了解mTOR信号通路的复杂机制对于开发更精确的靶向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西罗莫司不仅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还具有抗炎、抗血管生成、抑制淋巴管生成及减少纤维化的作用,西罗莫司通过这些多重机制作用抑制KHE的病理过程,减缓肿瘤的扩展并提高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1)西罗莫司对KHE中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KHE病变瘤体部位常见血小板募集现象,这会导致肿瘤快速生长和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西罗莫司通过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黏附以及抑制其促凝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KHE的进展,这种抑制作用在控制Kasabach-Merritt现象(KMP)中尤为重要。(2)西罗莫司对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的抑制作用:巨噬细胞在KHE病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炎症反应不仅可以促使肿瘤的扩展,还可能导致KMP的加重。西罗莫司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促炎性活动,减少了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这种抗炎作用有助于减缓KHE的扩展并提高治疗效果。(3)西罗莫司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西罗莫司通过抑制mTOR信号通路,减少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通过阻断血管生成,西罗莫司能够限制KHE的营养供应,遏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4)西罗莫司在抑制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淋巴管生成的异常是KHE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指出,西罗莫司能够通过抑制淋巴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来抑制淋巴管生成。这种作用在降低肿瘤扩散和炎症反应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其成为治疗KHE的有效手段之一。(5)西罗莫司对KHE患者纤维化的缓解作用:KHE患者中常见的纤维化问题不仅会影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西罗莫司在治疗过程中展示了较好的抗纤维化效果,能够减轻纤维化带来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然而,文章也提到西罗莫司并不能完全消除纤维化过程,这仍然是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6)KHE患者中西罗莫司的耐药性问题:尽管西罗莫司在KHE治疗中效果显著,但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仍会出现耐药性。文章分析了mTOR通路中的负反馈机制可能导致的耐药问题,并讨论了通过联合用药(如MEK抑制剂曲美替尼或PI3Kα抑制剂阿培利司)来提高治疗效果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多靶点干预可能是突破西罗莫司耐药性的一种潜在策略。文章总结了西罗莫司在KHE治疗中的重大贡献,并强调了深入理解其分子机制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mTOR信号通路在KHE中的确切作用,还可以为其他相关疾病提供新的靶向治疗方案。尽管仍有一些挑战,但西罗莫司在KHE治疗中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有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临床应用。
吉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27日 544 0 6 -
跨越2700公里,出生7天的罕见病患儿在华西重获新生
2024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七一”前夕,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举行“三个一流”创建活动评比表彰大会,表彰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今天,《我与国学巷37号》专栏给大家带来此次受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小儿外科吉毅教授的故事。2024年4月26日晚11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来了位特殊的患儿——一位出生仅7天、来自东北吉林省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患儿。这位患儿的故事,还要从9天前说起。2024年4月17日,李强(化名)正在陪妻子做最后一次孕期彩超,满怀期待迎接孩子的到来。但检查结果显示,胎儿右侧肢体明显肿胀,原因不明。2天后,李强妻子在当地医院剖腹产下患儿。医生们发现,孩子右侧腹股沟、右下肢可见暗紫色包块,右下肢明显增粗,患处皮温明显增高,立即转诊至新生儿监护抢救治疗。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患儿出生当天病灶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脉管肿瘤,发病率不足10万分之一;当合并卡梅现象时,患儿死亡率高达50%,诊断及治疗难度极大。另外,患儿的头颅超声发现,左侧颞叶较大范围形态不规则强回声,不排除外硬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小板极低,仅为11×109/L。因此,当地医院治疗手段以稳定患儿生命体征为第一要务,但对病因的治疗经验较少。李强夫妇得知结果后,如同遭受了晴天霹雳,但还是极力稳住情绪,一边配合当地医院治疗稳定孩子的生命体征,一边在网上搜索资料寻找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治疗方法。四处碰壁后,一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吉毅教授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治疗科普文章点亮了希望——他们发现吉毅教授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治上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连夜通过华医通网络门诊联系吉毅教授。吉毅在收到患儿父母的求助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深知,对于这位年龄极小、病情危重的患儿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他当晚就针对现有指标为患儿制定了初步方案,请当地医院针对方案对症治疗,过程中给予治疗指导,待生命体征平稳后通过急诊通道转诊入华西医院。他还耐心宽慰了李强夫妇,“根据多年的临床研究及数据,孩子的情况可以经过后期的治疗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并且不危及生命。”在当地医护团队和吉毅教授的帮助下,患儿情况稳定。李强夫妇出于对吉毅教授的信任,带着对孩子的无尽关爱和对健康的渴望,毅然决定跨越2700公里,踏上从东北吉林到四川成都的寻医之路。患儿转运图像为了防止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他们在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陪同下,通过高铁转运至华西医院。吉毅教授团队早已在华西医院急诊科等候多时,患儿到达后立即通过急诊科被收入小儿外科。吉毅教授根据患儿当前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全力以赴治疗患儿。入院时,患儿CT头部平扫提示脑出血可能性大,颅内散在少许蛛血,以左侧颞叶脑沟明显,邻近左侧颞骨局部略向颅内塌陷。MRI右侧下肢平扫提示右大腿及骨盆右份软组织内异常信号,肌间隙模糊,右小腿皮下筋膜水肿,未见明显骨质破坏。监测血小板水平为14×109/L,D-二聚体水平为38mg/lFEU。由于患儿出生仅几天,情况不稳定,为避免感染将患儿安排在单间病房,小儿外科医护团队每隔1-2小时就来查看孩子体征。吉毅教授为患儿进行了西罗莫司联合激素短期冲击治疗,迅速纠正了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危象。入院治疗一周后,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血小板升至44×109/L,D-二聚体降至15.08mg/lFEU。CT头部平扫提示较相比,出血灶有所吸收、密度稍减低。在治疗过程中,华西的医护团队也被李强夫妇的坚韧、信任和依从性深深感动。他们不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变化,为孩子的康复默默付出。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坚定了整个团队治疗的信心和决心。看到孩子病情逐步改善,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们深知,这份成果的背后,是患者家庭的信任、配合和坚持,也是医疗团队专业、细致和努力的结果。治疗一周后患儿病灶入院治疗20天后,复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后,患儿顺利出院。“短短一个月时间,我们好像经历生死一般,但觉得我们无疑是幸运的,第一时间找到华西,找到吉毅教授,没有错失孩子的救治时间。感谢华西医护人员的无私付出和热情,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患儿出院时,李强夫妇还为吉毅教授团队送出了一封长达三页的手写感谢信和一面锦旗。感谢信及锦旗下图左四为吉毅教授、右二为杨敏主治医生出院后患儿继续口服西罗莫司及泼尼松龙治疗,定期监测各血象指标和西罗莫司血药浓度,每一年复查病灶部位MRI,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儿出院后第一次复查结果显示,恢复良好。第一次复查时患儿病灶这次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偶然,吉毅教授和华西已经深耕10年之久。10多年前,国内对于类似卡波西样这类复杂的脉管疾病认知较少,治疗手段有限,很多患儿走向了残疾甚至死亡。当时我刚回到华西工作,察觉到儿童脉管领域治疗的局限之处,意识到自己可以在这一领域做一些事情、也必须为那些孩子做一些事情,便一头扎了进去。这一扎,就是10年。这10年,吉毅一边研究疾病特征及临床表现,建立脉管疾病数据库;一边通过线上线下并行接诊,努力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方案。年均门诊量5000余人次、网络门诊量2000余人次,累计帮助脉管异常疾病患儿人数已过万。依托华西医院平台和孵化项目经费资助,吉毅团队成功整合了“高危筛查-疾病机制为导向的个体化治疗-提出新分型,探索新机制”这一系列前沿研究成果。基于这些成果,吉毅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医护一体化、多学科协作”的防治模式,该模式不仅在国内近30家医疗单位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还成功培训了1000余名基层医务人员,造福了更多患者。其中,关于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个体化方案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儿童血管肿瘤治疗专家建议版》收录并成为推荐治疗的标准方案之一;关于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成果被2015年及2019年美国儿科协会制定的《婴幼儿血管瘤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指南》报告、2017年澳大利亚脉管异常协会与澳大利亚儿童皮肤科协会制定的《婴幼儿血管瘤专家共识》收录引用。部分研究成果曾获四川省医学会青年科技奖应用研究类一等奖和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吉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8月04日 932 0 25 -
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吉毅团队——《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伴骨质破坏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一项16年的随访队列研究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吉毅教授团队在儿外科学高质量期刊JournalofPediatricSurgery发表研究型论文“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WithBoneDestruction:A16-YearFollow-UpCohortStudyofthe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Prognosis”,通过一项随访长达16年的队列研究分析了卡波西血管内皮瘤累及骨质破坏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该文第一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博士研究生邱桐、张梓欣以及护师刘捷,通信作者为吉毅教授。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是一种罕见的局部具有侵袭性血管肿瘤,首次由Zukerberg在研究中描述定义不同于其他儿童血管肿瘤,通常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发病。KHE瘤体可表现为累及皮肤的红紫色硬结或肿块,最常见于四肢和躯干,也可能表现为累及内脏或者腹膜后的肿块。约70%的病例可能并发表现为严重血小板减少及消耗性凝血病的危及生命的卡梅现象(Kasabache-Merrittphenomenon,KMP)。既往研究发现KHE患者可能伴发骨质破坏,常见骨质破坏累及部位包括脊柱、四肢骨等,这种骨质侵犯可能是原发于骨,也有可能是深部瘤体侵犯局部造成骨质破坏。相关研究表明约70%的KHE患者在发现瘤体两年内出现活动量降低,可能肿瘤的累及骨质破坏性生长模式以及肌肉关节周围纤维化的发展可引起功能限制,所有这些都可能影响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但是现在关于KHE伴骨质破坏的研究多为病例个案,尚无累及骨质破坏的大样本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报告了一系列较大样本量的KHE患者,并对这类患者进行了亚型分析,旨在探究骨质破坏KHE患者相关临床特点、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随访结果,以提高未来临床医生对于伴有骨质破坏KHE患者的临床诊治能力。这是一项从2007年1月到2023年1月在中国一家三级医疗机构对KHE患者随访持续进行16年的描述性队列研究。该研究纳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就诊的诊断为KHE的患者。纳入标准:(1)病理检查确诊为KHE的患者;(2)当患儿无法耐受或拒绝活检时,患儿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征,并且均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整形外科、小儿皮肤科、放射科KHE专家组成的多学科血管异常协作组确诊。排除标准:(1)诊断为其他类型的血管异常,如先天性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和其他血管畸形;(2)临床过程中失访;(3)因为其他原因退出研究。根据既往研究,KHE可分为浅表型、混合型和深部型3种。慢性淋巴水肿定义为KHE(和/或KMP)发病1年后淋巴水肿持续≥6个月。KMP定义为血小板水平为100109/L,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消耗性凝血病。活动范围减少定义为≥10°的伸直障碍,<120°屈曲障碍,或两者兼有。关节受累定义为瘤体侵入关节腔内,关节形态不规则,伴或不伴虫蚀样改变;关节面受累定义为瘤体侵入关节腔内,且伴有关节面虫蚀样改变。我们将骨质破坏的患者分为累及骨间室内以及骨间室外。将原发灶未侵犯骨皮质、关节软骨、关节囊等结构定义为骨室内;将原发灶突破骨皮质、关节软骨、关节囊等结构定义为骨室外;对于脊柱受累的患者,骨腔内定义为:(1)肿瘤位于椎体或附件;(2)骨内病变侵犯椎管及硬膜外腔;(3)侵犯椎间盘但不穿透骨腔,而骨腔外病变定义为原发病变累及椎旁软组织、硬膜或椎间盘外组织。持久缓解定义为治疗后≥6个月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00109/L)、体征/症状改善和/或KHE缩小≥20%。复发性KHE定义为停用西罗莫司后KMP和相关体征/症状复发或肿瘤增大。本研究共纳入269例KHE患者,其中70例(26.0%)患者的瘤体伴有骨质破坏,199例(74.0%)患者不伴有骨质破坏,两组患者在性别、是否伴发淋巴水肿、是否并发KMP、瘤体最长直径方面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瘤体分型方面,两组患者最常见均为混合型(45,64.3%vs119,59.8%),但是深部型的瘤体更可能伴有骨质破坏(OR:6.815;95%CI:3.323-13.977;P<0.001),而浅表型的瘤体不伴有骨质破坏(P<0.001)。伴有骨质破坏的患者发病较为隐匿,诊断中位年龄为19.0月(范围:0.3-168.0),远远晚于不伴有骨质破坏的患者(5.0月,范围:0.1-162.0;P<0.001)。此外,就瘤体部位而言,伴有骨质破坏的KHE常见累及四肢(47例,67.1%),而累及躯干的KHE更可能不伴有骨质破坏(OR:0.442;95%CI:0.197-0.990;P=0.043)。伴有骨质破坏的患者更容易引起活动功能障碍(OR:7.583;95%CI:3.309-17.377;P<0.001)。在70例伴有骨质破坏的患者中,骨质破坏分布的部位累及最多为股骨14例,其次分别为胫腓骨12例,脊柱10例,锁骨9例,足部骨8例,伴有骨质破坏的患者诸骨在全身分布的区域及数量见下图。对于瘤体累及四肢骨和非四肢骨来说,两组患者在诊断中位年龄、性别、瘤体分型、淋巴水肿和KMP的并发症、瘤体最长直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在关节累及方面,病灶位于四肢骨的患者更可能累及关节(OR:13.320;95%CI:3.963-44.771;P<0.001)。在累及非四肢骨关节的患者中,5例患者均累及椎间关节;而在38例累及四肢骨关节的患者中,踝关节6例,膝关节12例,髋关节8例,腕关节3例,肘关节1例,肩关节10例(一个病人可能累及多个关节)。对于瘤体累及上肢及下肢骨来说,累及干骺端更有可能发生于下肢骨中(OR:0.301;95%CI:0.094-0.957;P=0.039),而累及骨干的瘤体更有可能发生于上肢骨中(OR:3.282;95%CI:0.999-10.788;P=0.046)。在淋巴水肿和KMP的并发症中,上肢骨及下肢骨发生淋巴水肿和KMP的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但是下肢骨更容易伴发活动功能障碍(OR:0.682;95%CI: 0.513-0.907;P=0.001),在29例累及下肢骨的患者中,29例(100.0%)患者均出现活动功能障碍并伴发跛行。对于累及骨间室内及骨间室外瘤体来说,本研究发现累及骨间室外瘤体更容易发生活动功能障碍(OR:0.109;95%CI:0.021-0.580;P=0.003)以及KMP(P=0.006),但在淋巴水肿中未见统计学差异(P=1.000)。尽管两组间并发症中可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在既往治疗史、目前治疗方式以及第6、12、24个月随访的部分缓解率中未见明显差异。除此之外,在两组间复发反弹率中,虽然统计学未见明显差异(P=0.343),但是骨间室内瘤体无患者复发反弹,而骨间室外的58例患者中有7例(12.1%)患者发生了瘤体的复发反弹。功能活动受限与瘤体是否累及关节面(P=0.017)以及是否累及干骺端(P=0.038)相关,但是与是否累及骨干(P=0.258)无关。KMP、淋巴水肿的发生、患者6-24个月随访持续反应以及复发率与瘤体是否累及关节面、干骺端、骨干无明显相关性。KHE通常表现为浅表型、混合型及深部型,其通常需要多学科脉管疾病专家综合评估临床病史、影像学、血液学参数和/或组织学特征进行诊断。由于不伴有骨质破坏的病例占大多数,因此在伴有骨质破坏尤其是原发性骨KHE的患者中,容易与其他骨肿瘤疾病难以鉴别从而延迟诊断。在Kuo相关骨KHE研究中发现其队列从症状出现至诊断的中位时间为24.1个月,表现为就诊年龄和诊断年龄的不匹配。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同样发现,伴有骨质破坏KHE患者确诊年龄显著超过不伴有骨质破坏KHE患者,而延迟诊断在KHE患者中常导致活动功能障碍、淋巴水肿以及神经受压等相关并发症。因此,我们强调早期识别并转诊伴骨质破坏KHE患者至专业的血管异常中心,进行及时的疾病诊疗从而预防或者减轻远期后遗症。功能活动障碍是骨KHE伴发的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我们的研究中约90%的骨KHE患者均出现了活动功能受限,并且发生骨质破坏累及关节面、干骺端、骨腔室外的瘤体更有可能发生活动功能受限。有趣的是,我们研究发现发生在下肢骨的骨质破坏更可能累及干骺端及关节面,这可能也是解释下肢骨KHE较上肢骨KHE更容易发生活动功能受限的原因。根据MusculoskeletalTumorSociety(MSTS)以及Ennecking对于肌肉骨骼肿瘤stagingsystemforsarcomas的分期方式,我们将患者的骨质破坏分为间室内和间室外,本研究发现所有伴发KMP的患者均发生于间室外患者。Podoplanin是一种I型跨膜唾液酸黏蛋白样蛋白,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表达。在正常骨骼中,除了淋巴管,Podoplanin表达于新形成和年轻的骨细胞中(骨样骨细胞),并且相关研究表明,Podoplanin在骨细胞树突形成中起功能作用。由于Podoplanin诱导血小板聚集,因此它在细胞迁移以及肿瘤细胞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ang在骨肉瘤相关研究中已经证明高PDPN蛋白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Enneking分期和肺转移显著相关。而Podoplanin又在KHE瘤体内的内皮细胞中广泛表达,Podoplanin与CLEC-2结合可通过Src家族激酶传递血小板活化信号引起血小板持续聚集,伴发KMP。同时在KHE患者中,KMP的存在代表肿瘤侵袭性强,也可以解释研究中KMP与间室外骨质破坏患者显著相关的原因。KHE的主要病理特征可能是VEGF-C/VEGFR3和Ang-2/Tie-2信号介导的下游PI3K/Akt/mTOR通路激活导致异常的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KHE。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对KHE的疗效极佳,因此,西罗莫司是我们的KHE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同时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伴有KMP的KHE患者。西罗莫司治疗KHE的过程同时具有持续的成功和持续的挑战,而在我们长期随访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西罗莫司对于累及骨间室内及骨间室外、关节面及非关节面、干骺端及非干骺端、骨干及非骨干的亚组分析中,组间未见明显药物持续反应的明显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骨间室内的KHE患者瘤体复发的可能较小,而位于骨间室外的骨KHE患者在瘤体消退稳定后仍应当给予持续关注及定期的随访,以对瘤体可能的复发进行及时的诊治而最大限度上减少长期后遗症。 基于KHE伴发骨质破坏患者的罕见性以及显著异质性,我们应当及时转诊至或者建立完善的脉管异常多学科团队,规律、严谨、有效、及时地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诊疗,以帮助这类高风险患者降低远期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吉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3月23日 683 0 9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吉毅教授团队牵头完成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诊疗专家共识
近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罕见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小儿外科吉毅教授团队牵头撰写并制订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专家共识意见—《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以下简称“共识”)顺利在《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4年第45卷第1期出版。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是一类主要发生于儿童的交界性血管肿瘤,42%~71%的KHE会出现卡-梅现象,表现为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合并消耗性凝血功能异常和溶血性贫血。卡-梅现象发生后,KHE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12%~24%。近期多项高质量证据的出现,包括团队牵头完成的关于KHE治疗的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作为封面焦点文章发表在血液学领域权威杂志Blood),对于KHE的治疗提出了新的见解,因此KHE的诊疗也需及时更新修改。本共识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吉毅教授团队牵头与执笔,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郑家伟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李凯教授团队,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31家权威医院的48位专家组建了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诊疗专家共识小组。本共识前期组织了多次共识小组的线上线下讨论,并收集了48位国内专家的意见,形成了共识初稿。从KHE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讨论及梳理,最终形成终稿。而后,经过三轮专家讨论及审阅,历时1年余后正式发表。本共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KHE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这将给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促进KHE的诊治,使医患双方获益。
吉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1月20日 1111 2 10 -
卡-梅现象/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
Kasabach-Merritt现象(卡-梅现象)是主要由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或丛状血管瘤所引起的严重血小板减少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诊断: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贫血;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为纤维蛋白原<1.0g/L;严重贫血为外周血红蛋白<80g/L;关节活动度降低为关节活动度减少≥10°和(或)屈曲<120°;慢性疼痛为病灶部位持续1个月以上的疼痛。一、病因①病变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对血小板的“捕获”作用;②病变内皮细胞基底膜暴露及病变局部湍流形成等因素综合作用,引起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活化、聚集、释放,形成凝血“瀑布”效应;③病变血管内皮细胞产生VEGF,通过VEGFR3-PI3K-AKT-mTOR通路参与了KMP的发病;④骨髓巨核系统成熟障碍,表现为产板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少见甚至缺失。二、治疗1.全身药物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雷帕霉素(rapamycin)、长春新碱、普萘洛尔、干扰素、抗血小板药物、成份输血治疗等。2.局部治疗压迫疗法、手术切除术、网状缝扎术、介入栓塞、消融治疗。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腺体血管外科科普号2023年12月07日 215 0 0 -
您好申主任,孩子卡波西,四个多月大,一月前在您那做的介入,现在口服西罗,能吃增强免疫力的蛋白粉啥的吗
申刚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2月24日 50 0 0 -
卡波西血管内皮瘤
徐伟洋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16日 315 0 3 -
狄主任好!请问一下卡波西内皮瘤有治愈的可能吗?
狄奇医生科普号2022年11月04日 73 0 0 -
卡波西内瘤可以治愈吗
血管健康日直播义诊2022年08月24日 170 0 0 -
服用西罗莫司期间正确按时按序疫苗接种告家长书
亲爱的家长,您好!首先感谢您的信任,让我们一起携手抵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这类脉管疾病。在此期间,您的孩子需要服用一定剂量的西罗莫司来控制疾病的进展。通过近10年来对西罗莫司药物的研究,作为全国最早应用和开展西罗莫司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的单位,也作为最早最深入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的单位,我们的成果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使大量的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患儿受益。西罗莫司尽管是一种免疫抑制剂,但在合理用药的严格把控下,它基本不会造成对您的孩子的免疫功能的损伤,这也提醒我们,不应该因为服用这个药物而放弃按时按序疫苗接种,因为疫苗接种可以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很多传染性疾病的伤害。前期的一些研究,我们已经证实了按时按序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是因为尚未发现服用西罗莫司的孩子在补种疫苗以后出现严重的疫苗相关并发症或疾病。但是,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并不代表接种的有效性,所以,在给您孩子接种疫苗的同时,我们需要对疫苗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为了保证按时按序接种疫苗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对您的孩子疫苗接种以后抗体产生情况的随访计划和补救计划,希望能够在我们专业的指导下,为您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再次感谢您的信任!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科普号2022年06月21日 1001 0 7
相关科普号
吴耀禄医生的科普号
吴耀禄 主任医师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腺体血管外科
219粉丝43.6万阅读
马晓荣医生的科普号
马晓荣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整形外科
1227粉丝6.7万阅读
狄奇医生科普号
狄奇 副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血管瘤及介入血管中心
5017粉丝22.2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郭磊 主任医师济南市儿童医院 血管瘤与介入血管外科
血管瘤 375票
淋巴管瘤 51票
鲜红斑痣 7票
擅长:1.儿童血管瘤的综合无创治疗(外敷、口服、注射、介入、激光、消融、微创手术等九种无痕治疗方式)。 2.淋巴管瘤(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及肿瘤的不开刀微创介入治疗。 2.K-T综合征、K-M综合征、儿童肝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肝癌、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的介入治疗、儿童食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及血管性疾病,如布-加氏综合症、急慢性动/静脉血栓栓塞、血管狭窄、肾血管性高血压、血管破裂出血的诊断与微创精准介入治疗。 -
推荐热度5.0李海波 主任医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介入血管瘤科
血管瘤 323票
淋巴管瘤 19票
静脉曲张 4票
擅长:1、儿童脉管疾病:血管瘤、淋巴管瘤(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等 2、儿童恶性肿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3、对儿童良性食道狭窄的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也有一定的研究。 特色:婴幼儿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新生儿巨大淋巴管畸形治疗、复杂静脉畸形消融治疗、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 -
推荐热度4.7王作鹏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普外、新生儿外科
血管瘤 138票
淋巴管瘤 24票
阑尾炎 10票
擅长:儿童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介入硬化治疗,靶向药物等,普外科,肿瘤外科常见病,血管瘤,淋巴管瘤,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FAVA,静脉畸形,卵巢肿瘤,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淋巴结肿大,斜疝,鞘膜积液,阑尾炎等微创手术,痣和体表肿物美容切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