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聋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双侧对称性、进行性听力减退,重者可致全聋的老年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 60 岁以上人群。
主要症状有耳鸣、耳聋、言语识别率下降等。
老年性聋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生的双侧对称性、进行性听力减退,重者可致全聋的老年性疾病。
本病好发于 60 岁以上人群。
主要症状有耳鸣、耳聋、言语识别率下降等。
本病为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老年性聋,需加以注意:
老年性聋常见症状包括耳聋、言语分辨率下降、耳鸣、重振现象等,可导致听力进行性损害,若任其进展,可影响生活质量,导致认知能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精神心理疾病。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未经治疗的听力障碍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情感和社会交流障碍,会导致抑郁、社会孤立和自尊的丧失,容易导致认知障碍,甚至导致老年痴呆。
本病是一种机体老化相关的疾病,病程隐匿不易被察觉,一旦发现多不可逆转,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听力言语评估、认知功能评估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体格检查:包括鼻、鼻咽、咽部、双耳检查,对合并眩晕者还可进行眼震及前庭功能检查,以排除老年性聋之外的病因。
听力学言语评估
纯音测听:可初步判断听力损失的类型及严重程度。
言语测听:包括言语听阈、言语识别率及噪声下言语测试,可评估言语能力。
阈上功能试验:包括重振试验及短增量敏感指数试验。
影像学检查
对于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可完善颞骨 CT 检查。
对于双侧听力下降程度明显不对称,或近期突发听力减退或耳鸣者,可完善头颅 MRI 检查,评估有无中枢病变。
认知功能评估
反映总体认知的量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反映单个认知域:听觉词语学习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Boston 命名测验等,由相关专业人员完成。
部分听力损失较重者可矫正听力后再行评估,或换用主要依靠视觉完成的评估工具。
老年性聋不可逆转,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症状,延缓进程。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听觉辅助设备治疗等。
本病具有不可逆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延缓老年性聋的进展。常用药物如下:
使用听觉辅助设备的目的是改善听力,常用的听觉辅助设备如下:
助听器:应用最为普遍的听觉辅助设备。
适应证
病情稳定(病程超过 3 个月)的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者,使用助听器可改善其听力。
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效果较差,但若暂不适宜手术,亦可佩带大功率助听器。
助听器分类
气导助听器(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
骨导助听器(眼镜式、软带式、骨锚式)。
人工耳蜗:无论从安全性还是言语康复效果来看,老年性聋植入人工耳蜗都有着较好的前景,但此为全麻有创手术,且花费相对较大,在国内老年性聋人群中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适应证
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助听器无效或效果很差(尤其平均听阈 ≥80 分贝(dB)者,助听器一般很难补偿)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主观能动性,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期望值。
在国外,人工耳蜗已成为老年性聋常规的治疗方法。国内近年来也已有为 ≥60 岁的老年性聋患者,成功植入耳蜗的报道。
听觉康复训练:有利于加速对助听器等听觉辅助装置的适应,促进提高言语分辨和交流能力,还可激发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主要训练方法如下:
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处理速度训练等。
听力训练:从听觉察知、识别、辨别、理解逐步进行。
心理治疗:老年性聋是造成老年悲观、抑郁、躯体化障碍和孤独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故而应加强对老年性聋者的理解和关爱,提高其社会参与感。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疗法对病程较短的缺血缺氧相关的耳聋有一定治疗作用(药物性聋、噪声性聋、突发性聋等),单独用于老年性聋治疗较少,且高压氧对一些老年常见病,如高血压、肺气肿严重者为禁忌,目前临床上只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不作推荐。
前沿治疗:近年来关于毛细胞再生(新生毛细胞不断形成、成熟,代替已衰老死亡的细胞的自发性再生现象),及干细胞植入的细胞和基因治疗有较大发展前景,是有望根治老年性聋的治疗手段,目前仍在理论及动物实验研究阶段中。
家人要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变化情况,如发现有听力减退征象应及时就医。
注意避免接触噪音环境。
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等解热镇痛药。
呋塞米、利尿酸等利尿剂等。
合理膳食。膳食里的多酚为抗氧化剂,可防止各种老化相关的氧化应激反应,还可减少耳蜗细胞的 DNA 氧化损伤。
适当运动。定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减少与炎症相关的毛细血管的年龄相关性丢失,从而延迟老年性聋的恶化。
重视对全身疾病的控制,检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老年性聋发病隐匿,早期相关症状易被人忽视,病程往往渐进性加重且不可逆转。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若不及时干预,最终会导致丧失实用听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其精神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