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器在结构和功能上可分为泪液分泌部和泪液排出部。
- 泪液分泌部:包括泪腺、副泪腺、结膜杯状细胞等外分泌腺。
- 泪液排出部(泪道):包括上下泪小点、上下泪小管、泪总管、泪囊和鼻泪管, 其主要功能是引流泪液入鼻腔。
泪器病即这两部分的疾病。主要包括泪腺炎、泪腺肿瘤、泪液分泌过多、泪液分泌过少、泪道阻塞或狭窄、急/慢性泪囊炎等。
主要症状是溢泪(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或流泪(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
泪器在结构和功能上可分为泪液分泌部和泪液排出部。
泪器病即这两部分的疾病。主要包括泪腺炎、泪腺肿瘤、泪液分泌过多、泪液分泌过少、泪道阻塞或狭窄、急/慢性泪囊炎等。
主要症状是溢泪(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或流泪(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
本病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急性泪腺炎:
特发性炎症:常见病因,急性特发性泪腺炎是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的泪腺型。
感染:
病原体:多为细菌、病毒感染所致,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淋病双球菌常见。
感染途径:可为眼睑、结膜、眼眶或面部化脓性炎症直接扩散,远处化脓性病灶转移,或来源于全身感染。
慢性泪腺炎:
泪腺肿瘤: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仅知良性肿瘤可恶变为恶性肿瘤。
泪液分泌过多:
原发性:原发性泪液分泌过多罕见,应注意与泪道阻塞相鉴别。
继发性:
刺激因素:理化刺激、情感因素刺激。
药物因素:如匹罗卡品。
疾病因素:
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脊髓痨,帕金森氏病等。
鳄鱼泪:每当进食时出现流泪,主要见于面神经麻痹后,神经发生了错位性再生。
泪液分泌过少:
先天性:先天性眼泪缺乏,如无泪症,见于 Riley-Day 综合征。
后天性:
干燥性角结膜炎:引发后天性泪液分泌过少的主要原因。
其他:泪腺疾病(如泪腺炎、Mikulicz 综合征),泪腺手术后、外伤及感染引起的泪腺管阻塞(如严重沙眼、烧伤)及反射性泪液分泌减少(如面瘫)。
泪道阻塞:
泪囊炎:
泪道的阻塞或狭窄。
局部的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淋病双球菌等细菌直接感染。
附近组织病变:
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鼻部疾病,导致鼻泪管下端机械性阻塞,引发泪囊炎。
急性、血管神经性、增殖性、化脓性等鼻腔炎症,其感染后直接扩散至泪道,刺激黏膜肿胀,导致鼻泪管下端阻塞,引发泪囊炎。
萎缩性鼻炎,其黏膜萎缩,鼻泪管下端扩大,感染可由此直接向上扩散,引发泪囊炎。
某些浸润性疾病如沙眼,其导致结膜感染向下扩散至泪囊,引发泪囊炎。
全身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白喉、结核病、猩红热等感染后,可通过血源传播,引发泪囊炎。
异物刺激:如从泪小点进入的睫毛、从鼻腔进入鼻泪管的异物等,均可引发泪囊炎。
泪器病的主要症状是溢泪(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溢出眼睑之外)或流泪(排出系统来不及排走而流出眼睑外)。根据疾病类型不同还有相应表现。
泪腺炎:
泪腺肿瘤:
泪道阻塞:
主要表现为泪溢,合并感染时可出现流脓。
急/慢性泪囊炎: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眼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病原体感染,并评估感染和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
其他:慢性泪腺炎还与免疫有关,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其他风湿因子以及免疫指标的检测,来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超声、CT、MRI、泪囊造影等,可以发现炎症、肿瘤或泪道有无狭窄、堵塞等,了解病情进展情况。
病理组织活检:可辅助判断炎症类型以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病原学检测:获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指导后续治疗。
泪液分泌试验:可明确病变泪腺的泪液分泌情况,辅助判断泪腺的受损程度。
泪道冲洗:有助于判断泪道是否阻塞及阻塞部位,观察是否有分泌物回流。
泪器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和手术治疗。不同类型疾病主要选用的方法不同。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或原发病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药物,具体如下: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适用于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者。
抗炎药物:适用于由眶部非特异性眼眶炎症累及泪腺所导致的泪腺炎。
糖皮质激素:适用于由炎性假瘤、肉瘤样病和良性淋巴上皮病导致的慢性泪腺炎。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一般应用于慢性泪腺炎患者,当激素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切开排脓:急性泪腺炎脓肿形成后,需要及时进行切开引流。
其他治疗
放疗:非特异性眼眶炎症造成的泪腺炎,还可应用低剂量放射治疗(2000rads)。
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并根据肿瘤的类型选择放疗或化疗,同时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良性肿瘤:多可完整切除。
恶性肿瘤:大多不易完整切除,常需广泛切除,有的还需行眶内容物剜除术。
药物治疗:
镇痛药:泪腺恶性肿瘤,如疼痛明显,可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缓解疼痛。
抗感染: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预防术后感染发生。
化疗:泪腺恶性肿瘤患者,还可根据肿瘤的类型及分期,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年龄、阻塞的原因及是否发生了感染。
治疗方法:
婴儿:
保守治疗:
按摩:大多数婴儿不需要治疗,除非泪管发生了感染,因为大多数阻塞的泪管到婴儿 6 个月大时会自行打开。因此可先行局部按摩。
泪道冲洗:坚持泪囊按摩后仍不能改善症状,可以给患儿 (3~6 月龄)做泪道冲洗,此操作对身体无损伤。
手术治疗:
婴儿若经保守治疗无效,半岁以后可考虑行泪道探通术。
75% 患儿一次探通即可治愈,还有 25% 患儿需行二次探通,然后留置硅胶管一段时间保持引流。
成人:
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感染,疏通泪道。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抗炎治疗。
外科治疗:
急性泪囊炎,炎症控制后,仍建议手术疏通泪道,降低复发概率。
慢性泪囊炎可局部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泪道注入眼膏治疗,但彻底治疗仍需手术。
泪器病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