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类型。
常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患者,而且大多数人伴有高血压病史。
脑出血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出血部位、严重程度以及受影响的组织范围大小。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口眼歪斜、视野缺失、肢体瘫痪等。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类型。
常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患者,而且大多数人伴有高血压病史。
脑出血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出血部位、严重程度以及受影响的组织范围大小。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口眼歪斜、视野缺失、肢体瘫痪等。
脑出血的发病原因涉及病因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是目前较为认可的分类。
原发性脑出血:起源于小血管自发破裂的脑内出血,无明确病因直接引起。主要由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引起的小血管(或穿支动脉)自发破裂导致,占所有脑出血的 78% ~ 88%。
继发性脑出血:由血管病变、血液成分异常或其他原因直接引起的脑内出血,占全部脑出血的 20%左右。常见病因如下: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脑出血,需加以注意:
多数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前驱症状,少数有头晕、头痛及肢体无力等。症状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不清、抽搐等。患者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表现出典型症状,症状的轻重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出血部位、出血量均影响着症状和表现,现按照出血部位分别进行详细梳理。
基底节区出血
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其中壳核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脑叶出血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比其他部位出血常见。肢体瘫痪较轻,一般不会昏迷。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脑干出血
约有 10% 的脑出血患者属于脑干出血的类型,其中脑桥出血最常见。具体介绍如下:
小脑出血
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头后部疼痛等。不同出血量可有不同表现:
脑室出血
出血量不同,症状也存在一些差异。具体如下:
由于脑组织坏死或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常引起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多种系统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不仅影响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多数脑出血与特定的危险因素有关,加以控制即可有效预防脑出血发生或再发。具体预防方式如下:
本病主要依靠头颅 CT 和 MRI 检查进行诊断。确诊后,医生会进一步评估脑出血的严重程度,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辅助检查
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以了解基本状况,排除相关系统疾病。常规检查通常包括:
影像学检查
脑出血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控制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脑出血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大多数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如果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则应该进行外科治疗。
脱水降颅内压:首先以高渗脱水药为主,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是最重要的降颅压药物。可同时静脉或肌肉注射呋塞米,二者交替使用,维持渗透梯度。用药过程中应该监测尿量、水及电解质平衡。
调控血压:如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 >180 mmHg 或舒张压 >100 mmHg,可予以平稳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亚低温治疗:局部亚低温治疗是脑出血的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减轻脑水肿,减少自由基生成,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改善患者预后,且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止血治疗:对于严重凝血因子缺乏或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推荐给予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口服华法林导致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华法林,给予维生素 K1,可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因应用肝素引起的脑出血,应立即停用肝素,给予鱼精蛋白中和。
其他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同时应针对病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
严重脑出血危及生命时,内科治疗通常无效,外科治疗则有可能挽救生命。但外科治疗较内科治疗通常增加严重致残风险。常见手术如下:
问:身边有人疑似脑出血了,我应该怎么办?
答:首先需要呼叫 120 急救车,因为脑出血是急症,发病 6 小时内病情可能会越来越重,不能在家观察。
其次观察患者意识是否清楚,若患者意识清楚,应就地等候救护车到来,避免活动;意识不清的患者,尽量保持呼吸顺畅,采取平躺的侧卧位,避免搬动。
运送至医院的途中,尽量保持平稳、避免颠簸,同时注意避免患者情绪激动,因为血压升高会进一步加重脑出血,运送的途中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及意识变化。
入院后,将患者的发病过程描述给医生。
精心的照料和护理,能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脑出血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出院后患者和家人应注意以下事项:
脑出血患者出院后瘫痪肢体的良好姿势摆放至关重要:
卧位时可对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以保持瘫痪肢体的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和畸形。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半年之内都有进一步康复的可能,最初 3 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故在脑出血吸收后,病情平稳,生命体征稳定,应尽快康复治疗。常用康复功能训练如下:
根据脑出血后可能出现身体各部位功能障碍,可进行以下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障碍:
肌肉无力: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痉挛:推荐痉挛和挛缩应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
强制性运动疗法: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
减重步行训练:训练通过支持一部分的体重使得下肢负重减轻,为双下肢提供了对称的重量转移,使患肢尽早负重,并重复练习完整的步态循环。推荐减重步行训练用于脑出血 3 个月后轻到中度步行障碍的病人。
感觉障碍:可采用特定感觉训练和/或感觉关联性训练以提高其触觉和肌肉运动知觉等感觉能力。如使用疼痛、触觉刺激、冰-温水交替温度刺激、选用恰当的姿势对实物进行触摸筛选等。
认知障碍:推荐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康复训练,来全面提高认知功能。
语言障碍:需针对语音和语义障碍进行治疗,早期可给予相应的简单指令训练、口颜面肌肉发音模仿训练、复述训练。口语理解严重障碍者可以试用文字阅读、书写或交流板进行交流。
构音障碍:推荐构音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生物反馈和扩音器提高语音和改变强度,使用腭托代偿腭咽闭合不全,使用诸如降低语速、用力发音、手势语等方法。采用增强和替换交流系统对严重构音障碍者的功能活动可能有益。
吞咽障碍:可采用代偿方法,如调整体位、治疗性手法、食物调整和流质饮食等以保证安全的吞咽运动。
排泄障碍:制定和执行一个个体化的膀胱训练计划,可应用提醒排尿的方法。推荐对于持续便秘或大便失禁者应执行一个肠道的管理计划。
心肺功能障碍:一旦下肢肌群具备足够的力量,康复训练即应包括增强心血管适应性方面的训练。可进行平板步行训练、水疗训练等。
压疮:建议使用合适的姿势、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和海绵垫。酌情使用预防压疮的辅料,避免使用圆形气圈。
治愈情况
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