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虫卵由血液循环带到颅内,在脑组织中沉积并引起脑的损害,进而引起发热、呕吐、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见。发病有区域性,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川滇两省的高原地区为主要发病区。
脑型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虫卵由血液循环带到颅内,在脑组织中沉积并引起脑的损害,进而引起发热、呕吐、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见。发病有区域性,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川滇两省的高原地区为主要发病区。
病因
病因是感染血吸虫。脑血吸虫病虫卵以卵栓的方式沉积于脑部引发脑部病变,此外成虫或虫卵分泌的代谢产物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或过敏反应。
主要病理改变为虫卵寄生后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形成肉芽肿侵犯大脑皮质。
常见的感染途径
经常性接触疫水: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水不干净,达不到卫生要求。
食用生水:也就是未经煮沸过的水。
习惯性赤足行走:特别是在小溪、田野等地方赤足行走较为容易被血吸虫感染。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脑型血吸虫病,需加以注意:
患者多在感染后数周至数年发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如癫痫、头痛、恶心呕吐伴视物模糊等颅内高压症状,肢体不同程度瘫痪,感觉障碍,步态不稳等。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脑血吸虫病和慢性型脑血吸虫病。
急性型脑血吸虫病
较少见。多在感染后 4~6 周发病。主要为中毒反应与变态反应引起的脑水肿、急性脑炎或脑脊髓炎、突发高热、头痛、精神异常、痉挛发作、瘫痪、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等。
慢性型脑血吸虫病
较多见。多在感染后 3~6 个月,长者可达 1~2 年发病。按照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癫痫型:多数慢性型患者属此型。因虫卵积聚在大脑皮质所致,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其中以单纯和部分发作多见,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全面性发作。
脑卒中型:患者常急性起病,表现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等症状,还可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
脑瘤变型:患者缓慢起病,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共济失调等症状,常伴有部分性运动型癫痫发作。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控制传染源
普查与普治患者。在普查的基础上,可对高危人群予以预防性治疗。既可及时治疗患者,又可迅速控制传染源,兼收防治结合之效。
切断传播途径
查螺灭螺:灭螺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因地制宜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药物灭螺。
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严格做到无害化处理,严格实行粪便管理制度。
水源管理: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做到饮用水无害化处理。
保护易感人群
不接触疫水;雨后与早晨不要在河边草地赤足行走;湖沼地区收割、捕捞、作战训练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疫源接触史、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结果等做出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脑型血吸虫病一般情况下会进行病原治疗,不需要采用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是吡喹酮,还需根据症状服用相应的药物,如:癫痫发作时要及时采取方法止住痉挛,控制癫痫的发作;炎症反应过强时通过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消炎。
如不及时就医治疗,血吸虫产生的毒素、虫卵持续性堆积在脑部等都会不断地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使肉芽肿不断恶化引起大脑异常发电而造成大脑暂时性功能异常,进而出现机体功能异常,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癫痫、脑疝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若及时治疗,病情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早发现、早治疗,患者一般能康复,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