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性葡萄胎是一种继发于葡萄胎的,界于葡萄胎(良性)和绒毛膜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可发生转移,以肺转移最常见。多数在葡萄胎清除后 6 个月内发生。
主要症状有阴道出血、子宫异常增大、转移灶相关症状(具体表现取决于所在部位,其中局部出血是各转移灶共同特点)以及腹痛等。
侵蚀性葡萄胎是一种继发于葡萄胎的,界于葡萄胎(良性)和绒毛膜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可发生转移,以肺转移最常见。多数在葡萄胎清除后 6 个月内发生。
主要症状有阴道出血、子宫异常增大、转移灶相关症状(具体表现取决于所在部位,其中局部出血是各转移灶共同特点)以及腹痛等。
侵蚀性葡萄胎是由葡萄胎发展而来,大多在清宫后 6 个月内发生,导致良性葡萄胎恶性变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侵蚀性葡萄胎常见症状为阴道出血、腹痛以及转移灶相关症状等,其中以肺、阴道、肝、脑等部位,为侵蚀性葡萄胎常见的转移部位,且各转移灶都可见局部出血。
阴道流血:持续的不规则阴道出血,量可多可少,通常发生于葡萄胎排空后。
子宫异常增大
有的是子宫复旧不全,就是在葡萄胎排空 4 到 6 周仍未恢复到正常大小。
有的是因为病灶侵入肌层导致子宫不均匀增大。
卵巢黄素化囊肿:肿瘤持续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所致。
腹痛:多见于病情进展导致出血、感染、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时候。
假孕症状:类似怀孕的症状,比如乳房增大、泌乳、外阴着色、生殖道变软等,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雌、孕激素水平异常有关。
转移灶相关症状:常见肺、阴道、肝、脑等部位转移,出现相应的症状,可与原发灶症状并存或仅表现为转移灶症状。但无论是哪个转移部位,都会出现局部出血。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具体如下:
本病病因未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
生育年龄的妇女若发现葡萄胎排出后流血,或流产、生产后有不规则阴道流血,都应警惕恶性滋养细胞瘤,并及时到医院做有关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临床表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侵蚀性葡萄胎的治疗是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案。
侵蚀性葡萄胎的处理以化疗为主,一般能治愈。
作为化疗的辅助治疗,在化疗效果不佳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等情况时采用手术治疗。
较少运用。
本病预后较好,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大多数可以治愈。但仍有约 20% 存在高危因素和转移灶者会发生耐药和复发,最终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