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是由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形成深至肌肉的软组织炎症及坏死,多继发于多种开放性创口,如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挤压伤伴有深部肌肉损伤、上止血带时间过长或石膏包扎过紧、临近肛周会阴部位的严重创伤等。
本病主要表现为患处剧烈疼痛,可有渗液及恶臭以及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造成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预后。
气性坏疽是由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形成深至肌肉的软组织炎症及坏死,多继发于多种开放性创口,如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损伤、挤压伤伴有深部肌肉损伤、上止血带时间过长或石膏包扎过紧、临近肛周会阴部位的严重创伤等。
本病主要表现为患处剧烈疼痛,可有渗液及恶臭以及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因此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造成残疾甚至死亡等不良预后。
本病是由于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包括产气荚膜杆菌、腐败杆菌、溶组织杆菌等多种类型,主要是继发于多种开放性创口,如: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气性坏疽,需加以注意:
患处症状
肿胀、坏死:病灶深达肌肉。以产气杆菌感染为主者气肿显著,创口内有积气时揭开敷料后可见气泡冒出,轻触有捻发音(即捻头发发出的声音);以溶组织杆菌感染为主者水肿显著,有大量渗液、渗血;在腐败菌作用下,可使组织进一步腐化、坏死,有恶臭味。
疼痛或沉重感:肿胀病灶、渗血渗液对周围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刺激等因素,使疼痛剧烈、沉重感加重。
皮肤颜色变化:病变初期病灶周围皮肤为红色,随肿胀进展表面张力逐渐升高呈现为白色,后期因肿胀严重压迫血液循环转为暗红色或紫黑色,表现为大理石样斑纹。
全身症状
主要为大汗、发烧、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急性感染性表现,随疾病进展出现脓毒血症、贫血、血红蛋白尿、黄疸、酸中毒、休克等,全身症状加重。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肢体坏死及全身感染性休克。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尽早诊断和治疗,是保全伤肢和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紧急处理措施有:对伤口充分切开引流、大剂量过氧化氢(即双氧水)等氧化剂冲洗湿敷、大剂量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对于创伤肢体已广泛感染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患者,应果断截肢以挽救生命。
气性坏疽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救治不及时致残率与病死率高。若疾病早期及时给予清创、抗感染、高压氧疗等有效治疗后,可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