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障碍是一个精神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指总是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上的症状,受此困扰而反复就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也就是没有找到身体上的疾病,或者身体上的疾病不足以解释患者感受到的症状),而且医生也反复向患者做了解释和说明,但仍无法打消患者的疑虑。
本病比较常见,每十几个成年人中有一个人患此病。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症状为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对于结果的再三保证。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个精神心理学的专业术语。指总是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上的症状,受此困扰而反复就医,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也就是没有找到身体上的疾病,或者身体上的疾病不足以解释患者感受到的症状),而且医生也反复向患者做了解释和说明,但仍无法打消患者的疑虑。
本病比较常见,每十几个成年人中有一个人患此病。女性多于男性。
主要症状为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对于结果的再三保证。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躯体形式障碍,需加以注意: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了躯体化障碍、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紊乱、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和疑病症等。
躯体化障碍
躯体症状各种各样、经常变化地反复出现,可能累及多个器官。
一般主诉头痛、心慌、消化系统症状(例如疼痛、打嗝、反酸、呕吐、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例如痒、烧灼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性与月经方面的主诉也很常见。
可伴有明显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存在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和肢体不自主颤抖。
还有主观的症状感,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患者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特定器官或系统患了严重的疾病,但所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的证据。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症状以疼痛为主,但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可变化。但相关器官结构及其功能并无障碍。
疑病症:担心或相信自己得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而有时可能说不出具体的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躯体形式障碍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由精神心理科医生进行诊断,需要做的检查如下:
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治疗 1 年以上症状得以改善,发病时间短者疗效更好。
以治疗师访谈的形式进行,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信息,给予理解和指导,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注意一定要找有资质的正规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常用的心理疗法如下: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躯体形式障碍有效的手段。
其程序包括:
明确治疗目标,主要是协助患者克服认知盲点,正确判断及改变其不合理认知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医生会充分理解并接受患者的痛苦症状,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尽可能地为患者提出关于这些痛苦症状的替代性的解释。
同患者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如过于关注身体体验,增强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
改变通过过度医疗作为回避社会现实问题的行为模式。
森田疗法:森田疗法是基于人本性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张让患者反复体验 “顺其自然、接受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尽快回到社会生活之中。
抗抑郁药
适应证:伴焦虑、抑郁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适量服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
常用药: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
联合治疗:目前国内研究认为小剂量抗抑郁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病患注意事项
家属注意事项
本病预后较好,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多数人可以痊愈,很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