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也叫食管癌,是指食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吞咽食物时哽咽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若发生转移或侵犯临近器官,可出现疼痛和被累及器官的相应不适。
我国食道癌的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约为第6位,死亡率约为第4位;男性食道癌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45~80岁。
食道癌,也叫食管癌,是指食管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吞咽食物时哽咽感、异物感、胸骨后疼痛或明显的吞咽困难;若发生转移或侵犯临近器官,可出现疼痛和被累及器官的相应不适。
我国食道癌的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约为第6位,死亡率约为第4位;男性食道癌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45~80岁。
食道癌的病因复杂,多种因素共同促进了食道癌的发生。目前已经发现的病因如下: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食道癌,需加以注意:
食道癌的症状与疾病的进程有一定关系,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在进食时有哽噎感、胸骨后异物感;中晚期则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持续性胸骨后疼痛或背痛、明显消瘦。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食道癌发展到后期会引起营养失调、体液不足、癌细胞转移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
大量数据证明,食道癌是可以预防的。需要做的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除不良嗜好。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问:如何早期发现食道癌?
答:食道癌的发生会给我们身体一些信号和提醒,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食道是我们吃食物的必经之路,在吃食物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症状,我们一定要小心:
本病主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食管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其中,内镜检查加活检病理检查对诊断是否患有食道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影像学检查可以为临床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食道癌的治疗应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分期),有计划地应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抗肿瘤药物、放疗等手段,并合理安排各治疗手段以及计划,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肿瘤,提高治愈率。
需注意的是,除了抗肿瘤治疗之外,食道癌患者全程治疗中都需要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因为食道癌的营养治疗与其生存时间及治疗效果都密切相关。
食道癌侵犯范围不同,治疗原则也相应不同:
食道癌的一般治疗主要为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由于食道癌会导致吞咽梗阻、进食困难,晚期患者都有营养不良、消瘦现象,故营养支持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及后续抗肿瘤治疗都非常重要。
患者每日所需要摄入的营养多少以及形式,专业医师或营养师会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营养吸收及耐受情况综合考虑。
食道癌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可分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两种形式:
食道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食道癌患者确诊后,会常规行钡餐和胃镜检查,明确癌肿所处在食管中的分段,胸部 CT 检查观察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确定能否进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
放射治疗是食道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 70% 的食道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而我国食道癌病理 95% 以上均为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相对敏感。食道癌的放疗包括术前、术后、根治性放疗等几种:
化学治疗常简称为化疗,是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在行化疗之前,医生会仔细评估患者的身体条件及合并疾病情况:化疗开始前 1 周内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适合接受化疗的患者包括:心、肝、肾和造血功能无明显异常;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1.5×10^9/L、血小板 ≥80×10^9/L、血红蛋白(HGB)≥80g/L;无活动性消化道出血、胃肠梗阻、穿孔、栓塞、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化疗护理
放疗护理
皮肤护理
心态与情绪调整
生活起居
休息与运动
复查
术后随诊
放疗后随诊
内镜切除术后复查
影响预后的因素
食道癌的预后主要与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及时合理的治疗、肿瘤切除的彻底性以及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等相关。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
生存率
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可以用 5 年生存率来大致评估。5 年生存率是指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 5 年以上的患者比例。5 年后再次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复发与转移
往往是预后不佳的提示,预期生存期为 6~12 个月,但积极的治疗也可以延长患者生命,少部分患者可以带瘤长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