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液分泌过多和(或)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液中的胃酸消化腐蚀,形成的局部炎性破损,多见于青壮年,高峰发病年龄为 20 ~ 40 岁,很少癌变,常表现为空腹痛、饥饿痛。
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液分泌过多和(或)十二指肠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液中的胃酸消化腐蚀,形成的局部炎性破损,多见于青壮年,高峰发病年龄为 20 ~ 40 岁,很少癌变,常表现为空腹痛、饥饿痛。
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应用。
十二指肠溃疡典型症状为空腹时上腹痛。此外,还可能有消化不良、排便习惯改变、贫血等症状。
反复发作的上腹痛,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多在空腹时发作。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
预防十二指肠溃疡,需要从饮食、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精神心理等多方面入手:
本病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查结果即可确诊,其中,胃镜检查对明确诊断最为重要。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目的包括:去除病因、控制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
药物治疗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抑制胃酸分泌。
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最经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物和铋剂。主要功效为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控制感染。一个常规疗程为 10 ~ 14 天。
抑制胃酸分泌:强酸性环境会造成已受损的十二指肠壁持续受到刺激,同时也不利于组织修复,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治疗也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环节之一。常用的抑酸药有:
黏膜保护剂:黏膜保护药物包括铝制剂和铋剂等,能够在酸性环境下形成高粘度溶胶,对溃疡表面产生较强的亲和力,在黏膜表面形成较强的保护膜,对消化性溃疡和慢性炎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促胃肠动力药: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就需要使用这种药物,可以促进胃肠排空,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
一般情况下十二指肠溃疡无需手术治疗,仅在出现并发症且内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具体包括: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后经药物、内镜及血管介入等治疗无效时,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性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且内镜治疗无效时。
胃大部切除和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
治愈情况
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溃疡严重程度、是否合并有并发症等。
危害性
十二指肠溃疡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会引起并发症。
经过积极治疗,是可以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得到治愈的,所以患了十二指肠溃疡,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