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幼儿园儿童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表现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幼儿园儿童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表现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和疱疹为主。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患儿最初会感到乏力、喉咙痛,或者发热(38°C ~ 39°C)。一两天后,口腔、手、足或臀部可能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有些孩子在出现疱疹前会出现皮疹,疱疹可能会破裂并结痂。1 ~ 2 周左右,斑丘疹和疱疹通常会消失。还有些孩子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有些家长会从孩子身上感染手足口病,但可能自己意识不到。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需要 3 ~ 10 天,这段时间叫做潜伏期。
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普通病例表现: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在 1 周内痊愈。
重症病例表现:少数患儿(尤其是小于 3 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 1 ~ 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即使存活下来也可能留有后遗症。这种严重病例多由肠道病毒 71 型感染引起。
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听诊能听到湿啰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防护,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家长需要采取的措施:
幼儿园和学校需要采取的措施:
本病的普通病例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综合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对于一些合并神经系统表现的重症病例而言,需查心肌酶、电解质、血糖、心脏超声、头颅 MRI、脑电图、胸片等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开具相应检查。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隔离消毒,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避免病情加重。治疗方法可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
普通型:普通病例病情较轻,无需特殊治疗。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于疼痛和发热,可以咨询医生,是否给孩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例如泰诺)或布洛芬。服用这些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
在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孩子缓解症状,例如喝凉白开水帮助缓解喉咙痛;不要给孩子吃辛辣或酸性的食物,例如橙汁,以免加重喉咙痛。
重症型:需住院治疗,随时监测病情变化。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或特异性治疗手段,就诊时多已超过发病后 48 小时,因此一般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但发病早期及时就诊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慎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效果不明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主要针对重症型患者:
神经系统症状的治疗:
呼吸、循环衰竭的治疗:
恢复期治疗: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开展功能康复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