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一种以在经期内或行经前后时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甚至剧痛晕厥为主要症状的妇科疾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两者对机体的影响和治疗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 原发性痛经:是指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生殖系统器官没有任何病变时发生的痛经,占痛经的 90% 以上。多见于青少年女性。
-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常见的器质性疾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主要症状有经期内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晕厥。
痛经是一种以在经期内或行经前后时期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甚至剧痛晕厥为主要症状的妇科疾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两者对机体的影响和治疗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症状有经期内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晕厥。
不同类型的痛经病因不同。
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的升高有关。
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而子宫的一些血管穿行在子宫平滑肌之间,一旦平滑肌强烈收缩,这些子宫血管就可能受到挤压,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的状态而出现痛经。
各种盆腔疾病都能引起继发性痛经。
最常见病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经期内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腰骶部疼痛,甚至剧痛晕厥。
腹痛
原发性痛经:
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 1~2 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
腹痛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 12 小时,以月经的第一天疼痛最为剧烈,持续 2~3 天后缓解。
一般会感觉下腹部剧烈的绞痛,有些类似于腹泻时的疼痛。有些人还会感到腰痛、臀部或者大腿内侧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继发性痛经:
症状与原发性痛经相似,常呈进行性加重。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疼痛常呈进行性加重,多位于中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
子宫腺肌病引起的痛经: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及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正中,常于月经前 1 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原发性痛经无良好的预防方法,继发性痛经与多种盆腔原发疾病有关,无法做到完全预防。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痛经的概率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临床症状、妇科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如果是继发性痛经还可能需要通过 B 超、镜检等确定病因,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继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对因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原发性痛经
有些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疾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问:每次痛经都吃止痛药, 会有副作用吗?
答:原发性痛经可能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含量的升高有关。于是布洛芬、酮洛芬等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是最为常用的止痛药物,它们可以抑制前列腺素,使得其含量降低,让子宫内膜平滑肌不再产生强烈的收缩。
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粒细胞减少及神经系统的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可出现过敏反应。
然而,原发性痛经一般以月经的第 1 日疼痛最为剧烈,持续 2~3 天后缓解,只需在痛经时服药,不需要长期服用;而且这些止痛药可在短时间内被代谢、排出体外,一般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若服药后出现明显的不适,如皮疹、水肿及哮喘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原发性痛经尚不能根治,但经过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预后良好。
继发性痛经大多病程缠绵,难以很快痊愈,但经及时治疗,也可取得较好止痛效果,若病情较重、未在最佳治疗时机进行治疗或为恶性病变,一般预后较差。
问:少女痛经,结婚了就会好吗?
答:青春期痛经多为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的含量升高有关,与结婚没有关联。
但部分女性产后痛经症状会减轻或消失,可能与精神、神经因素及疼痛的主观感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