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常发生在 50 岁以上的人群,以 55~65 岁多发,年龄小于 20 岁的人群中发病率<20%,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当,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软组织肉瘤,常发生在 50 岁以上的人群,以 55~65 岁多发,年龄小于 20 岁的人群中发病率<20%,男性和女性发病率相当,可表现为上腹不适、腹痛、呕血、黑便、腹部包块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至今不明,现认为基因突变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大部分病例有酪氨酸激酶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α 基因突变。
50-70 岁的老年人更容易患胃肠道间质瘤。
较小的胃肠道间质瘤,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生长速度缓慢,对人体没有严重的影响。体积较大的胃肠道间质瘤,可导致患者出现呕血或黑便。
本病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中晚期根据肿瘤侵犯的部位以及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出相应的消化系统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初步诊断和评估病情,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遵循专家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肿瘤部位,大小,是否局限,有无转移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治疗方式,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肿瘤,提高治愈率。
本病首选手术切除,对于肿瘤较大、复发风险较高的病人,医生还会建议在术后进行靶向药物治疗,以防止肿瘤复发。
伊马替尼:伊马替尼是目前一线标准治疗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水肿、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贫血、皮疹、肌肉痉挛以及腹泻等,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可用于:
治疗不能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有效率为 60~70%,肿瘤控制率超过 80%。
中高危险度的胃肠道间质瘤术后也可使用,能控制术后复发,改善预后。
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帮助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或使原本无法手术的肿瘤可以接受手术治疗。
舒尼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口腔黏膜炎、蛋白尿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对症处理后大都可缓解。用于治疗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进展者。
瑞戈非尼:用于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后均进展的患者,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
瑞派替尼:用于已接受过伊马替尼、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治疗发生耐药进展的晚期患者。
术后护理
生活习惯
饮食调整
心态
复诊
治愈情况
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