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 K 缺乏症,又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人体缺乏维生素 K 导致的一种疾病状态。
主要症状为易出血,如皮肤淤青、牙龈出血等。
维生素 K 缺乏症,又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人体缺乏维生素 K 导致的一种疾病状态。
主要症状为易出血,如皮肤淤青、牙龈出血等。
本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维生素 K 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摄入不足
长期进食过少或不能进食。
长期低脂饮食:维生素 K 为脂溶性,其吸收有赖于适量脂质。
吸收不良或自身合成不足
肝、胆、胰、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闭锁、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活动性乳糜泻、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等。
胆道疾病,如阻塞性黄疸、胆道术后引流或瘘管形成等,因胆盐缺乏导致维生素 K 吸收不良。
肠瘘、广泛小肠切除、慢性腹泻等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长期使用(口服)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内源性合成减少。
维生素 K 利用障碍:见于肝功能严重受损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华法林等)的人群。
口服维生素 K 拮抗剂:如香豆素类等。它们有维生素 K 类似的结构却无其功能,通过竞争性抑制,干扰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
新生儿:出生后 2~7 天的新生儿,可因体内维生素 K 贮存消耗、摄入不足及内生障碍等,致维生素 K 缺乏而引起出血。
或由于母亲产前应用某些药物(如抗惊厥药、抗凝药、抗结核药)、新生儿肠道功能尚不健全、新生儿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母乳中维生素 K 含量少等原因,造成本病。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维生素 K 缺乏症,需加以注意:
本病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包括瘀血、黏膜出血、黑便、血尿,或凝血功能障碍的其他任何临床表现。出血一般较轻,罕有肌肉、关节及其他深部组织出血的发生。
本病主要是人体缺乏维生素 K 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有肝胆胰肠疾病、长期不能正常进食、或有肝脏疾病的人,要预防性额外补充维生素 K。
在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人,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凝血功能并调整药物剂量。
为了防止新生儿出血症: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都要肌内注射一次维生素 K。
妇女在怀孕期间用过华法林、头孢菌素或抗癫痫药的,应该在孕期最后 3 个月和产前补充维生素 K。
纯母乳喂养的,母亲应补充维生素 K。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实验室检查
直接测定血液中的维生素 K 水平。
或可以通过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维生素 K 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来间接诊断维生素 K 缺乏症。
维生素 K 缺乏症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治疗相关基础疾病、补充维生素 K,出血严重,可补充凝血因子。治疗措施包括补充维生素 K、止血、病因治疗。
服药方式
不良反应
针对相关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治疗肝胆胰的疾病、调整抗凝药剂量、换用其他种类的抗生素等。
本病可以治愈。有可能会复发。
如果有大出血或颅内出血,救治不及时,可能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