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萎缩性肌强直)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曾被称为萎缩性肌强直,是一组以肌无力、肌强直、肌萎缩为主要特点的全身多个系统受累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除骨骼肌受累外,还常伴有白内障、心律失常、糖尿病、秃发、多汗、性功能障碍、智力减退等问题。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可相差很大,同一家系中可见从无症状的成人杂合子到病情严重的婴幼儿。发病率13.5/10万。肌强直特征:1 肌肉收缩后不能立即放松:包括随意收缩或受刺激后收缩;2 肌肉兴奋性增高:包括电刺激和机械刺激后;3 肌肉在重复收缩或重复电刺激后松弛、症状消失;4 寒冷环境中强直加重;5 肌电图:连续的高频后放电;【临床特点】多30岁以后隐袭起病、进展缓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不同患者间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仅在查体时被发现。肌强直:表现为用力收缩后肌肉不能正常地松开;主要影响手和头面部动作、行走和进食;扣击肌肉时可见肌球形成。遇冷时症状加重;活动后好转;肌无力和萎缩:以颞肌和咬肌最明显,导致患者面容瘦长、颧骨隆起的“斧状脸”;颈部消瘦而稍前屈呈现“鹅颈”;骨骼肌外表现:白内障、内分泌障碍(睾丸小、月经不规律、过早停经、不孕;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宽额、秃顶);智力低下、脑室扩大;听力障碍、多汗等;其他肌肉:心肌受累(心律不齐、心悸、晕厥、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胃肠平滑肌受累(假性肠梗阻、便秘、肛门括约肌受累导致大便失禁);非肌肉的神经系统受累:少见6.1 周围神经系统:6.2 中枢神经系统:【辅助检查】肌电图:是重要诊断依据;肌强直放电+肌源性损害;基因检测:是确诊依据;[ 我今年门诊遇到过一例56岁男性患者,约20年前(具体年限记不清了)曾经4位当时在京的国内顶尖神经病学专家会诊诊断“神经性肌强直”,但临床表现很像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可惜的是患者不愿做基因检查,只能停留在疑诊阶段。]。2.1 DM1---19号染色体长臂13.3位点的肌强直蛋白激酶基因ctg动态突变(患者:50-2000~4000,正常:5-40);常见。2.2 DM2---染色体3q21.3的锌指蛋白基因的内含子内,核苷酸重复序列CCTG异常扩增达75~11000次; DM2病年龄晚于成人起病的DMl,平均发病年龄48岁,尚无先天起病的报道; 早期表现为近端肌肉受累,力弱特征性的分布是屈髋和伸髋肌肉(常为力弱的首发点)、颈屈肌、肘伸肌和指屈肌.疼痛是DM2突出的特点; DM2内分泌改变较DMl多见但无消化道症状; 2.3 DM3---非CTG非CCGT重复扩展型DM。血ck:正常或仅轻度升高;【鉴别诊断】1. 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 congenita,Thomson病):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1婴儿或儿童期起病;1.2貌似运动员的肌肥大,无肌萎缩;1.3无内分泌和心肌受累表现;1.4部分患者有精神症状:易激惹、抑郁、强迫观念;1.5肌电图无肌源性损害;2. 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congenita):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1出生后起病;2.2反常性肌强直:活动后出现;2.3 多累及面和上肢远端肌肉,肌强直遇冷后出现,在温暖状态下迅速消失;3.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onia, Isaacs' syndrome):3.1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3.2持续性肌肉颤搐(若用手触摸颤搐时的肌肉,会有隔着麻袋摸一堆蠕动的蛇的感觉),伴出汗,腕或踝痉挛;3.3肌电图见肌肉颤搐;【治疗】尚缺乏根治手段;对症:主针对肌强直症状---奎宁或普鲁卡因酰胺(有心脏传导阻滞者禁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钠离子通道阻滞药物;国外临床研究证实慢心律(美西律,Mexiletine)和妥卡尼要优于苯妥英,但相对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强直等氯离子通道肌强直来说,Mexiletine对钾恶化性肌强直、先天性副肌强直、高钾性周期性麻痹等钠离子通道肌强直的效果更佳。
庄立医生的科普号2014年09月16日5577
0
0
相关科普号
![医生头像](https://n1.hdfimg.com/g2/M03/71/DC/yIYBAFw8OIyAQbw2AAAWC2_R7lQ743_110_110_1.png?4e88)
焦彦岭医生的科普号
焦彦岭 主治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6粉丝8729阅读
![医生头像](https://n1.hdfimg.com/g8/M03/AF/FF/toYBAF5CeMWAeB08AAYxQvKQWrM073_110_110_1.png?7de2)
黄华生医生的科普号
黄华生 主任医师
柳州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345粉丝8万阅读
![医生头像](https://n1.hdfimg.com/g2/M03/71/DC/yIYBAFw8OIyAQbw2AAAWC2_R7lQ743_110_110_1.png?4e88)
何绵旺医生的科普号
何绵旺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神经内科医学部
4489粉丝3.9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袁云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肌病 9票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5票
周围神经病损 2票
擅长:神经系统罕见病和疑难病,特别是周围神经病、肌肉病、脑小血管病。 -
推荐热度4.6蒋海山 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神经内科
运动神经元病 20票
肌病 7票
重症肌无力 7票
擅长:运动神经元病(又称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线粒体病、重症肌无力、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格林巴利综合征、腓骨肌萎缩症、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等肌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病。可来就诊患者:肌无力、肌萎缩、肌跳、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或者肌源性病变。 -
推荐热度4.4胡超平 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神经内科
肌病 3票
周围神经病损 1票
擅长:1.常见儿科神经科疾病:癫痫,抽动症,多动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2.儿童神经肌肉疾病:线粒体脑肌病,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腓骨肌萎缩症,先天性肌病,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代谢性肌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