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一种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组织的突起状、乳头状的异常生长组织。大多数胃息肉不会致癌,但有一些类型的息肉,如胃腺瘤性息肉、大于 2 厘米的广基型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
早期大多无症状,息肉较大时,可出现腹胀、反酸、打饱嗝、恶心、呕吐等。
胃息肉是一种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组织的突起状、乳头状的异常生长组织。大多数胃息肉不会致癌,但有一些类型的息肉,如胃腺瘤性息肉、大于 2 厘米的广基型息肉有较高的癌变风险。
本病好发于老年人。
早期大多无症状,息肉较大时,可出现腹胀、反酸、打饱嗝、恶心、呕吐等。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胃息肉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患者很难察觉,只是偶然在检查是否有其他胃部问题时才被发现。
消化系统症状
一般情况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按压腹部时出现疼痛,出现恶心、腹胀、食欲下降、消化道出血等症状,长期慢性失血还可导致贫血。
消化系统症状并非本病特异性症状。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胃息肉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胃镜、X 线钡餐检查、病理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胃息肉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
对于直径小于 0.5 厘米,以及炎症性或增生性的息肉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
建议改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积极治疗胃部原发疾病,定期复查观察变化即可。
胃镜治疗:息肉大于 1 厘米时,会增加癌变的风险,建议切除。1 ~ 2 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无需另作手术。
胃镜治疗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微波灼除法:适用于直径小于 2 厘米的无蒂息肉,对较小息肉可一次性灼除,较大者则需多次治疗。利用微波可使极性分子振动产生热效应的原理从而使组织凝固气化进行息肉灼除,同时具有止血作用。
激光切除法: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
尼龙丝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结扎后第 1 周内息肉脱落并形成浅溃疡,第 3 ~ 4 周形成白色瘢痕而愈合。
氩离子凝固术:主要适用于广基无蒂、直径小于 1.5 厘米的息肉。氩气可通过离子化传导由钨电极产生的高频电能,使组织发生凝固效应,近年来应用于内镜治疗收到较好的疗效。
冷冻法:将制冷气体经特制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直接喷洒在息肉表面,或用特制的冷冻杆对病灶进行接触冷冻,使组织坏死脱落。
射频法:射频为一种 200 ~ 750kHz 的电磁波,进入病变组织后,局部产热使其水分蒸发、干燥而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内镜下无法保证根除彻底的,或者已经癌变的息肉。
大于 2 厘米的广基无蒂型息肉。
进行性增大息肉。
被确定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疑似癌变、已经癌变的患者。
需要遵医嘱按时复查。
本病预后如何与息肉类型密切相关。
良性息肉切除后一般对身体无影响,预后较好,但可能复发。
如果是有癌变倾向的息肉,或者遗传性的多发性息肉病,可能反复发作,不能治愈,可能扩散,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