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导致能量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线粒体病,当骨骼肌受累时,无论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都称为线粒体肌病。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肢体肌无力,超过半数为骨骼肌不能耐受疲劳为主要特征,多为遗传性疾病。
由于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缺陷导致能量不足而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线粒体病,当骨骼肌受累时,无论伴或不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都称为线粒体肌病。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肢体肌无力,超过半数为骨骼肌不能耐受疲劳为主要特征,多为遗传性疾病。
线粒体病的病因一般与 mtDNA(线粒体 DNA) 或细胞核基因突变有关,属于遗传性疾病。
线粒体肌病多在 20 岁时起病,临床特征是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轻度活动即感疲乏,常伴肌肉酸痛及压痛,肌萎缩少见。
近端肢体无力:线粒体肌病主要表现为近端肢体无力,有不能耐受疲劳的特征,患者可能觉得上肢上抬与平举费力,下肢蹲起费力,但手的握力等相对保留,上肢比较明显,且无力的症状多在刚开始用力时不明显,一段时间后逐渐加重,往往轻度活动后即感极度疲乏,休息后好转。
肌肉酸痛:常伴肌肉酸痛和压痛,偶有剧烈运动后的肌红蛋白尿。
其他系统的损害:仅存在骨骼肌损害的为单纯性线粒体肌病,患者还可能合并其他系统的损害,包括:
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如痫性发作、认知障碍、共济失调、偏头痛、急性偏盲、偏瘫、失语等卒中样表现、以及运动异常如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等。
眼外肌麻痹:如眼球活动受限或眼睑下垂。
色素性视网膜病
视神经病
白内障
听力丧失
感觉神经病
其他系统性损害,如糖尿病、心肌病、胃肠道症状、肝脏衰竭、碎红细胞等。
线粒体病的预防只能是在患儿出生之前采取措施。具体方法有:
本病的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线粒体肌病目前尚无确切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些研究证明有氧训练可提高线粒体肌病患者功能,可适当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活动(如步行、跑步、骑自行车、游泳等)。对于原发性辅酶 Q10 缺乏导致的线粒体肌病,应补充辅酶 Q10。
由于线粒体肌病是基因突变所致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因此诊断氧化磷酸化过程进行补充治疗可能可改善症状。
目前临床治疗中经常联合运动、多种抗氧化剂和代谢相关辅助因子的鸡尾酒疗法治疗,包括辅酶 Q10、艾地苯醌、维生素 C、维生素 E、硫辛酸等。
目前尚在研究阶段。
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治愈。积极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