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指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
本病女性多见,多为单侧发病,少数可见双侧发病。发病率约为 0.3%~1.9%。
先天性肌性斜颈俗称“歪脖”,指由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造成头向一侧偏斜的病症。
本病女性多见,多为单侧发病,少数可见双侧发病。发病率约为 0.3%~1.9%。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变短。但引起胸锁乳突肌变短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因为产伤、局部缺血、胎儿宫内姿势不良、静脉闭塞、遗传等,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先天性肌性斜颈,需加以注意:
小儿先天性斜颈的患儿症状表现为头向患病一侧偏斜,下巴转向对侧,出生后即可存在,但多于生后 2~3 周出现。
患侧胸锁乳突肌内可发现较硬而无痛梭形肿物,肿物 2~4 周内可逐渐增大如成人拇指末节,然后开始缩小,一般在 2~6 个月内逐渐消失。
多数病人不遗留斜颈;少数患儿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导致面部畸形等一系列症状。
小儿先天性斜颈如果没有在年幼时治疗,患儿日后逐渐出现面部和头部继发性畸形。颈椎下段和胸椎上段可发生侧弯畸形等。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应注意防止高龄妊娠,做好孕期保健,提高接生技术,防止难产和产伤。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当医生怀疑小儿先天性斜颈时,可以通过视诊、触诊、影像学检查等来确诊。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疗法无效或就诊已迟的适于手术。
在医师指导下,由父母行患儿颈部被动牵拉活动,头部先向健侧牵动,然后下颌转向患侧,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每天做颈部被动活动 3~4 次,每次 10 分钟左右。另外,哺乳时患侧固定在母亲胸前。逗引婴儿时,站在患侧一边也是起到牵拉胸锁乳突肌的一种方法。经一年左右的保守治疗,76%~86% 患儿可得到矫正。
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 1 岁以上患儿,由于肌肉已纤维化,面部出现畸形,只有通过手术才能矫正其畸形。手术最佳年龄为 1~5 岁。5 岁以上者,因继发畸形较重,面部变形较难恢复。常采用的手术方法有:
小儿先天性斜颈若及时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若不及时治疗,所遗留的畸形即使手术也难以矫正到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