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斜视是指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由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症状为双眼动作不协调、视物重影等。
小儿斜视是指眼外肌协调运动失常导致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物体,由先天或后天的因素导致,症状为双眼动作不协调、视物重影等。
斜视的病因复杂,涉及眼睛调节功能、家族遗传等多种学说,部分斜视患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发病的特点,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的婴儿出生时就存在斜视,有些出生几个月后出现斜视,有些是长大后或成人后出现的。儿童斜视常见于以下情况: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视觉障碍,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一只眼注视时,另一只眼视轴偏离平行的异常眼位,可能会对行走和平衡等所需要双眼视觉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患者合并明显的屈光不正;有些儿童患者,合并弱视。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问:怎样判断孩子眼睛斜视?
在怀疑孩子出现斜视的时候,可以将一个手电筒打开,放在距离孩子面部一尺左右的地方,光线要集中在孩子的鼻梁部位。这时,家长可以观察到孩子的眼睛里会出现两个反光点,根据该反光点是否在瞳孔的中央来初步判断孩子有没有斜视。
当然,最好的确诊的方法,还是到正规医院进行就医。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眼外观检查、视力检查、遮盖试验、眼球运动检查、倾斜角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儿童斜视一经确诊即应开始治疗。有的儿童斜视合并明显屈光不正,如远视眼,首先应配镜矫正远视眼等屈光不正。若斜视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已经形成弱视,应首先矫正弱视,待两眼视力平衡后,再运用非手术或手术的方法矫正斜视。
手术原理为通过切断、缝合等方法缩短或者延长眼外肌的长度,从而移动着力平衡点,进而改变眼外肌对眼球的牵拉力量,使眼球恢复受力平衡,最终消除斜视。手术的目的不仅是改善外观,更重要的是使双眼视功能尽量恢复正常。
术前准备:术前遵医嘱完善常规检查及眼科专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手术前 3 天,遵医嘱常规抗生素眼药水滴双眼;术前遵医嘱禁饮食。
术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眼睛肿胀:术后早期个别有青紫现象,2~3 天内肿胀明显,一般 7 天后可消失。
眼睛疼痛:患者术后伤口可能会有些疼痛,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
眼睛充血、水肿:患者术后可出现眼睛充血、水肿,一般可持续较长时间。
眼痒:多由于产生缝线肉芽肿,使用丝线,尤其是比较粗的丝线,作为肌肉缝线时容易产生。
术后注意事项及护理:
术后次日复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位、眼球运动检查,对术后早期过矫进行处理。术后 1 个月复查,遵医嘱检查眼位情况、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切口愈合情况和有无发生并发症。术后 3 个月时复查,以便医生了解眼位情况、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和有无发生并发症等。
术后应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洗漱时尽量避免沾水,避免揉搓术眼。
遵医嘱按时滴抗生素眼药。
外出需戴防风尘及紫外线眼镜,防止沙子、异物等进入眼睛。
术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恢复,如无明显异常,可进行看书、看报纸等日常活动。
术后 1 个月内避免游泳,预防眼部感染。
术后需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饮食,这样可以增强体质,利于身体康复。
避免强烈的阳光、灯光的照射。
术后风险:像任何手术一样,矫正斜视的手术也存在并发症的风险。
当患有严重斜视的时候,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才能完全矫正。
永久复视。这种情况下需要特殊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感染。当眼睛周围有积聚脓液时,就会滋生细菌。这种情况下需要抗生素和引流治疗。
眼肌脱离位置。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
视力丧失。这种情况及其罕见。
弱视治疗:当合并弱视时,应到正规医院配戴矫正眼镜。单眼弱视者,医生会建议用临时眼罩遮盖健康的眼睛,强迫弱视眼视物。
光学治疗:
框架眼镜:轻微的屈光不正不需要矫正,如果内斜视患者有明显的远视,且该患者的内斜视的部分或全部原因与远视有关,应及时配镜矫正。
三棱镜:有复视的斜视患者,配戴三棱镜使两眼视轴平行,可以在主要视野消除复视。
视轴矫正训练:这是指视轴矫正师在眼科医师的指导下完成双眼视觉与眼前运动相关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进行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可以补充和巩固手术效果。
问:小儿斜视治疗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答:对于儿童的共同性内斜视,建议早期治疗,若不能及时治疗,待 12 岁以后可能会丧失双眼视觉功能。此时即使手术解决了斜视,也只是起到了美容的效果而已。
对于斜视轻微者,可以根据视功能的好坏决定手术时间。
对于非共同性斜视的手术时机,一般在出现斜视半年以后,斜视度数稳定之后再行手术治疗。
斜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眼睛的保护,注意用眼卫生及避免过度用眼等方面。
治愈情况:斜视能否治愈与斜视的类型,以及是否及时发现并治疗有关,多数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