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在第一年内,每日排尿约 20 次,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容量增大,3 岁时每日排尿约 11 次,夜间可能有 0~1 次排尿,但是为自主排尿。若为不自主排尿,而且每周超过 2 次而且持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就属于遗尿症。
据统计大约有 16% 的 5 岁儿童、 10% 的 7 岁儿童和 5% 的 11~12 岁儿童患有遗尿。
婴幼儿在第一年内,每日排尿约 20 次,随着年龄增长,膀胱容量增大,3 岁时每日排尿约 11 次,夜间可能有 0~1 次排尿,但是为自主排尿。若为不自主排尿,而且每周超过 2 次而且持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就属于遗尿症。
据统计大约有 16% 的 5 岁儿童、 10% 的 7 岁儿童和 5% 的 11~12 岁儿童患有遗尿。
遗尿症的病因很多,一般不是单一因素,常见的为遗传因素,发育迟缓,睡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尿路病变等等。
遗尿的主要症状包括:
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一旦症状出现,让孩子接受儿科医生的评估,可能有助于减少与这种疾病相关的问题。在如厕训练过程中,积极和耐心地对待孩子也可有助于防止孩子对上厕所产生消极态度。
除遗尿外无其他症状,因此在诊断中病史采集极为重要,必要时可行查体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询问:
查体及其他检查:
轻微的遗尿可能不需要治疗,因为大多数有这种问题的儿童长大后就康复了(通常在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在进行治疗时,通常建议采用旨在改变行为目的的治疗,行为疗法对 75% 以上的患者有效。药物治疗一般只在这种疾病影响到儿童的功能时使用,通常不推荐 6 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药物可用于减少肾脏产生的尿量或助于增加膀胱的容量。常用的药物包括影响肾脏产生尿液的醋酸去氨加压素和抗抑郁药丙米嗪。
问:什么是儿童尿床的行为疗法?
答:这是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以减轻或改善遗尿患儿的症状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技术。对于经教育和引导无效,家长具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的患儿可考虑使用。主要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①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中间中断排尿,自己从 1 数到 10,然后再把尿排尽,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膀胱括约肌控制排尿的能力。
②忍尿训练:白天让孩子多饮水,当他有尿意时,忍住尿 10 分钟左右,每天训练 1~2 次。目的使膀胱扩张,增加容量,以达到夜间排尿次数的减少。
③定时训练:在以往常常的尿床时间提前 15 分钟叫醒孩子起床小便,并让他走动下,在清醒状态下把小便排尽。这样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
大多数遗尿症患儿成长到十几岁时就会逐渐摆脱此疾病的困扰,每年的自发性治愈率为 12% ~ 15%。只有一小部分的儿童(约 1%)在成年后仍然有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