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是指由于直接外力或传导外力引起的趾骨断折,以第 1 和第 5 趾为好发部位,远侧趾骨较近侧趾骨骨折几率大,可为横行、斜行、纵行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
主要症状有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等。
趾骨骨折是指由于直接外力或传导外力引起的趾骨断折,以第 1 和第 5 趾为好发部位,远侧趾骨较近侧趾骨骨折几率大,可为横行、斜行、纵行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
主要症状有足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等。
本病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外力因素
直接外伤:
常发生于第 1 趾骨骨折。
多因下落的重物砸伤足趾,导致软组织及其内在骨骼受到挤压伤,造成趾骨骨折,多发于中远节趾骨。
也可因踢伤引起第 1 趾骨骨折,且常伴有第 1 跖趾关节脱位,容易漏诊。
外展:于第 2~5 趾骨发生骨折,被称为“夜行者骨折”,最常见于足趾撞击桌腿或门框而发生外展,导致足趾的近节趾骨骨折。
积累性劳损
该病因较少见,由于长期积累性劳损,像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发生骨折,如长时间行走、运动,远距离行军等,易造成足趾骨折。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足趾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不同部位的趾骨骨折表现也略有不同。
本病主要是趾骨受到外力损伤或积累性劳损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外伤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趾骨骨折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若趾骨骨折患者为闭合性损伤,处于症状早期或较轻时,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
无移位的趾骨骨折:不需特别治疗,卧床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
有移位的趾骨骨折
有移位的单个趾骨骨折:需行手法复位,将邻趾与伤趾用黏性绷带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
有移位的多个趾骨骨折:在复位后,用超过足趾远端的石膏托板固定 2~3 周即可进行功能训练。治疗中需注意纠正旋转畸形及跖侧成角畸形,避免足趾因轴线改变而出现功能障碍。必要时可在麻醉下复位。
负重行走时,需穿硬底鞋。等到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可穿普通的鞋子。
本病预后较好,经及时有效治疗后一般可以痊愈,不影响寿命,但可能因为造成骨折的原因不同而遗留不同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