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瘫痪是以与钾代谢有关、呈反复反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三类。其中,低钾型多见于 20 ~ 40 岁男性,高钾型多见于 10 岁以下男性。
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肌无力,常累及四肢肌肉。
周期性瘫痪是以与钾代谢有关、呈反复反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三类。其中,低钾型多见于 20 ~ 40 岁男性,高钾型多见于 10 岁以下男性。
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性肌无力,常累及四肢肌肉。
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发病与遗传、基因突变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密切相关,饱餐、剧烈活动等多种因素易诱发。
饱餐(高碳水化合物)、激烈活动、疲劳、酗酒、寒冷、精神上的刺激等,均可诱发。
周期性瘫痪主要症状为肌肉对称性的、不同程度的无力或完全瘫痪,多在饱餐后、夜间睡眠或清晨起床的时候出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表现。
前兆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发病前可出现肢体的疼痛和感觉异常,以及口渴、少尿、心悸、多汗、嗜睡、恶心、腹泻、疲劳感等全身症状。
肢体瘫痪
如为继发型周期性瘫痪,还可合并原发病的症状。
轻度周期性瘫痪可由于引起四肢对称性无力而导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暂停;累及心血管系统则可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均可危及生命。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综合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周期性瘫痪的治疗方法包括避免发病诱因和药物治疗等。
对于低钾、正常钾或是高钾型周期性瘫痪,均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受凉及精神刺激。
预后多良好,其中低钾型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高钾型多在 30 岁左右好转,并逐渐停止发作。严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尿便潴留等,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