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说法准确吗?
郭亮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3月30日 64 0 1 -
手术日记:椎基底动脉串联狭窄,单纯球囊扩张成型
霍晓川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9月21日 134 0 2 -
绝大多数人会忽视,如果两胳膊血压不一样,相差多少会是是血管狭窄?!
张望德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02月27日 716 0 1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临床上是指后循环的TIA,病因上是指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20世纪70年代后,明确颈动脉系统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即不再使用。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不确切的认识:如多将头晕/眩晕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病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1.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技术的发展,对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和病因有了几项重要认识:(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仅是罕见的情况;(2)后循环缺血的最主要机制是栓塞;(3)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4)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基于以上认识,国际上已用后循环缺血概念取代了VBI概念,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2.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环的T/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1)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VBI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而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仅见个别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受压;进行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有或无后循环症状者间椎动脉颅外段受压比率有差异。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m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一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脑干结构的致密和血管支配与神经结构的非一一对应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后循环缺血呈现为多种重叠的临床表现,极少只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体征。单纯的头晕/眩晕、晕厥、跌倒发作或短暂意识丧失等很少由后循环缺血所致。3.后循环缺血的评估和诊断: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的基础。要仔细了解病史,特别是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演变过程及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意了解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要注重对脑神经(视觉、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听觉、前庭功能)和共济运动的检查。对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者,一定要进行Dix-Hallpike检查以排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对所有疑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是MRI检查。DW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出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I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各种检查各有特点,不同检查间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发现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但不能成为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惟一依据。多种心脏检查有助于明确来自心脏或主动脉弓的栓塞。颈椎的影像学检查不是首选或重要检查。后循环缺血的防治1.急性期治疗: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因此对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期处置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同。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对起病3 h内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条件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忌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100——300 mg/d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可参考国内外相关的治疗指南。2.预防: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有重要的预防作用。应探索血管成形支架术的疗效。3.宣教:积极开展后循环缺血尤其是医师的继续再教育,更新观念和知识,不再使用VBI概念。应加强宣教,正确掌握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表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应正确认识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防观。有关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1.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与前循环缺血相同,颈椎病不是主要病因。3.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表现,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4.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与前循环缺血一致。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0年05月23日 2636 0 1
相关科普号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
王祥瑞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
疼痛科
1.5万粉丝1479.2万阅读
王剑医生的科普号
王剑 副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血管外科
167粉丝5.5万阅读
您的神外健康领航者
齐学锋 副主任医师
郏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185粉丝3306阅读
-
推荐热度5.0王涛 主任医师北医三院 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 363票
颈动脉体瘤 262票
脑动脉瘤 6票
擅长: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颈动脉体瘤,颈动脉闭塞、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颈动脉狭窄合并冠脉狭窄、烟雾病、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瘤等)、脑肿瘤(脑膜瘤、垂体瘤、胶质瘤)、脑外伤、脊髓椎管内肿瘤、先天性畸形(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功能性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手术。尤其擅长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在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方面走在国内前列,颈动脉CEA手术,颈动脉手术包括大量复杂、高危颈动脉手术、外院转诊的疑难手术、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脉搭桥术、巨大颈动脉体瘤切除术、颅外段颈动脉动脉瘤手术等。 -
推荐热度4.6陈飞 副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内科
颈动脉狭窄 152票
脑梗塞 122票
脑血管病 46票
擅长: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以及介入支架治疗;房颤,卵圆孔未闭导致的脑栓塞;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大脑中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 颈动脉斑块,高脂血症的强化治疗。 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基底动脉闭塞,烟雾病,夹层等脑血管闭塞的造影评价 急性脑梗死的取栓,溶栓治疗 -
推荐热度4.3高鹏 主任医师宣武医院 神经外科
颈动脉狭窄 112票
脑梗塞 42票
脑血管病 34票
擅长: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急诊脑卒中取栓、颅内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支架、颈动脉内膜剥脱、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栓塞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