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神经妥乐平(片剂)的使用方法
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是临床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用药物,有注射剂和片剂两种剂型,本文主要针对片剂类型。这个药物一般被当做神经营养药物,会和甲钴胺、维生素B1等联合使用,但实际上这个药物应该被看做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药物。神经妥乐平(片剂)是1988年在日本上市,当时的适应症是:腰痛,颈肩痛,腕部疼痛,肩周炎等。1995年神经妥乐平进入中国的临床。1999年,日本对神经妥乐平的片剂类型追加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适应症。神经妥乐平(片剂)是将牛痘疫苗病毒接种到家兔皮肤中,从发生炎症的皮肤提取出来的非蛋白性生物制剂。其理论基础是:炎症是生物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部位可以产生许多与生物体防御机制相关的活性物质。在投入临床之前的试验中,研究发现神经妥乐平的镇痛作用不受纳洛酮的拮抗,也不影响前列腺素合成,所以神经妥乐平是不同于阿片类和NSAIDs(非甾体类消炎药)的镇痛药物;神经妥乐平通过在植物神经中枢调节神经活动,从而改善各种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情况;神经妥乐平对末梢血流障碍的改善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血管,而是通过影响血管运动神经中枢而发挥作用。通常成人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2片,早晚服用,建议饭后服用。另外,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增加到一次4片或者减少为一次1片。一个疗程为30天。之后需要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暂停或者继续使用。孕妇或者有怀孕可能的女性,或者哺乳期的妇女,仅仅在被判断使用本药益处大于危险性时才可以使用。未成年人不建议使用本药。由于高龄患者会出现生理性的植物神经功能低下,建议在密切观察下慎重使用该药。注意:(1)神经妥乐平的片剂和注射剂的适应症有重合的部位,但也有不同的内容。对于注射剂而言,除了可以治疗片剂的适应症以外,还可以治疗皮肤疾病(湿疹、皮炎、荨麻疹)伴随的瘙痒、过敏性鼻炎、亚急性视神经脊髓病后遗症的冷感、疼痛及感觉异常。(2)神经妥乐平属于自费药物,每周的花费在170元左右,患者在计划使用前需要考虑相关的经济花费问题。
刘波涛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15日 40 0 2 -
苯磺酸美洛加巴林片的使用方法
苯磺酸美洛加巴林片是第三代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调节剂,2019年在国外投入临床使用,主要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随后适应症扩大至神经病理性疼痛。相比较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美洛加巴林具有较好的镇痛治疗效果和较少药物不良反应。通常情况下,开始服用美洛加巴林片时需要进行剂量滴定,初始口服剂量为每次5mg,每日两次(5mg bid)。这样使用至少1周以后,每次用药剂量增加5mg(10mgbid),直至增加至每次15mg(15mgbid)。如果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可减少剂量至每次10mg(10mgbid)。通常在规律服用2天后,可以改善每日疼痛评分,改善临床疼痛症状。连续服用14周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对疼痛的整体印象、睡眠和生活质量等。国内目前有两种剂型:2.5mg和5mg。
刘波涛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1月12日 69 1 1 -
顽固性疼痛别再忍!射频治疗来解决
病人到疼痛科就诊,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创伤小、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又少的治疗方法呢?众多可选的治疗方法中,可能会听到”射频微创治疗“这个词组,那射频治疗到底是什么?到底能治疗哪些疾病?今天岳大夫就来给大家讲一讲。01什么是射频治疗射频治疗利用特定设备通过穿刺针向局部组织传递超高频无线电波,实现神经和组织的热凝固、切割或功能调节,以治疗疼痛疾病。这项技术主要有两种模式:标准射频(热凝)和脉冲射频。02射频治疗常见的慢性疼痛有哪些呢?01神经病理性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蝶腭神经痛、顽固性头面部疼痛。02椎间盘相关性疼痛如:椎间盘膨出、突出、轻度脱垂、椎间盘盘源性疼痛等。主要是利用热凝温度使突出部位的髓核产生明显的物理体积收缩,病变部位的髓核回缩位移后,髓核与受压神根的相对位置关系马上改变、压力传导即时消失,神经根受压力引起的各类症状得以马上改善;热凝效应还有利于炎症因子、致痛因子、窦锥神经痛觉感受器的灭活和水肿的消除。03软组织、关节的疼痛常见的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后疼痛,继发性肌肉痉挛或筋膜粘连挛缩,由此还可继发临近神经损害或神经支配失调,形成广泛顽固的慢性软组织疼痛。如:颈肩痛、腰腿痛、网球肘、肩周炎等。目前软组织射频治疗的主要根据为软组织激痛点或压痛点学说以及牵涉痛和肌纤维颤搐学说。治疗的部位主要集中于肌肉的起止点,即肌肉与筋膜和骨膜的连接处、肌肉的肌腹部位、骨筋膜室或骨筋膜管、骨与肌肉筋膜间隔区域等。04交感神经紊乱相关疾病多汗症、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05颈腰椎术后疼痛很多经历过开放性手术的病人,其中一部分疼痛仍无缓解,甚至产生新的疼痛,而此类神经涉及运动功能,大部分不能损毁。疼痛科采用射频的脉冲模式,在不破坏神经的前提下,可以使受损高敏的神经回归正常功能,并结合神经阻滞治疗松解黏连,改善局部缺血,从而配合康复锻炼达到有效改善顽固术后疼痛的目的。03射频治疗的优势有哪些呢?01微创治疗痛苦小,微创伤——不开刀、局麻手术,射频针的直径只有0.7毫米,产生治疗作用的针尖长5毫米,作用半径3毫米。02减轻疼痛射频治疗可以减轻或消除神经疼痛,包括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痛和其他形式的神经痛。03长期效果对于一些患者,射频治疗可以提供长期的疼痛缓解,减少了长期依赖药物治疗的需要。04定位精确通过CT、超声等影像引导,射频治疗可以准确定位到疼痛的神经,从而增加了治疗的精确性和有效性。05低并发症率射频治疗通过影像精准定位,且有神经刺激测试手段确认靶点,并发症率相对较低,通常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选择。06改善生活质量通过减轻疼痛,射频治疗可以帮助很多患者恢复正常的活动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04射频治疗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呢?1.局限性疼痛,诊断性神经阻滞有效者;2.明确疼痛来源于局部原因,如脊椎小关节、椎间盘、肌筋膜、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所在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3.慢性疼痛经非损伤性保守治疗无效者,或对药物治疗不能产生良好效果,或者因药物或治疗的副作用不能耐受,或者不愿意应用药物者;4.疼痛已经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或工作,如干扰睡眠,或者患者产生心理异常如焦虑、抑郁、愤怒,需要实施行为治疗者;5.经其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要求射频治疗者;6.没有治疗的禁忌症,如安装心脏起搏器者、凝血功能障碍、脏器功能衰竭、精神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全身性感染等。当然,也有的人会问,您说的射频这么好,为什么我做了射频手术却没效果?答案是没有一项技术是完美的,其使用效果,来源于准确的诊断,精准的操作和有效的术后康复,缺了以上任何一项,可能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射频微创治疗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科除了射频技术以外,还有很多疼痛治疗技术可以选择,关注我们,带您走出疼痛!
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科普号2024年11月03日 54 0 0 -
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和两弹一调控创始人安建雄:愿天下无痛
(公众号: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4.10.7报道)有一种剧痛,叫作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变化多端,患者有时感到针扎、刀割、撕裂,时而为电击、火烧,多数患者迁延不愈,生不如死。非常典型的包括幻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关于疼痛的机制有很多学说,但只有1965年梅尔扎克(Malzack)和沃尔(Wall)发表的“痛觉闸门控制学说”被广泛接受。随着时间推移,“闸门控制学说”很难解释诸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和幻肢痛等魔鬼般疼痛的临床现象。安建雄博士通过自己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合文献支持,于2022年10月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官方杂志《中国疼痛医学》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comprehensiveneuralinsulttheory)。该假说的核心内容为:周围神经损伤引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全神经结构的损伤和认知障碍,传统抗惊厥药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不能修复损伤的神经结构,也不能改善认知障碍;而(电、磁、光、化学等)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可修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相应地也会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实践表明,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可以改变临床行为和范式,促进患者远期预后,安建雄团队用神经调控和修复彻底替代传统的糖皮质激素注射与神经损毁,并发症显著减少,远期效果明显改善。日前,90岁的唐先生经安建雄团队治疗后出院。三年前,老人就已患重度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神经痛多年,身体接触任何东西、即使风吹过,都会痛彻心扉,这样的疼痛像魔鬼一样伴随着他,让他甚至痛到想要自杀。心急如焚的家人在网上查阅资料,反复对比鉴别,了解到安建雄教授有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0多年的临床经验,就从浙江省宁波市奔赴北京,接受了安建雄的“两弹一调控”治疗,疼痛从难以忍受的9分降到了3.5分。时隔三年,为了让老人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出于对安建雄的完全信任,家人又陪同老人跨越1000公里,来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再次接受安建雄团队的创新治疗。老人的疼痛再次显著减轻,原来皮肤摩擦引起的疼痛超敏竟然神奇消失了。据安建雄介绍,以往超过一年和神经损毁后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部分医生的共识是“等待”策略,原因是医疗干预有害无益。而其团队首创的“两弹一调控”不毁神经、不打激素,是针对慢性疼痛造成持续全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用“导弹+散弹”原理,在超声和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将神经修复药物精准注射到神经节周围,通过抗炎和神经修复作用治疗。无独有偶,来自湖南的孔先生因为右下腹疼痛持续了八年,遍访多家大医院都未找出疼痛原因,最后也是通过网上一名被安建雄治愈的盆腔痛患者推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安建雄,被诊断为盆腔痛。入院第二天,安建雄亲自为孔先生实施超声引导下的无痛腹腔灌注治疗,当天上午治疗结束,下午孔先生就觉得疼痛程度由原来的5分降为1分。安建雄介绍,用无激素的抗炎药物治疗盆腔痛,这种神经修复和调理理论和技术正在终结神经损毁和激素注射为主旋律的疼痛治疗。近十年来,团队与德国和美国等国际同行合作,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将三氧成功用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股骨头坏死和慢性盆腔痛、抑郁症和失眠障碍等疑难病。2022年9月1日,他领衔的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三氧医学研究室获批成立,成为迄今国际上第一个由高等院校设立的三氧医学研究专门机构。采访中,安建雄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治愈的各类患者数不胜数,来自全国各地,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治疗过程中会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毁一根神经,不用一支激素,用绿色疗法让患者摆脱痛苦。安建雄,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我国失眠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脑病研究所所长。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提出超级电休克与超快速抗抑郁等新概念。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在这里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两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创始人安建雄带领团队将二次升级的改良电休克技术,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病人居家自控睡眠调控”,形成新的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超快速抗抑郁”临床诊疗方案。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
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科普号2024年10月15日 10 0 0 -
可塑性疼痛:病因、病机与处理策略
在医学领域,疼痛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症状,其中可塑性疼痛和神经疼痛是两种常见但又有所不同的类型。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疼痛至关重要。可塑性疼痛(Nociplasticpain)是国际疼痛研究人员建议增加的新术语,用于描述第三类疼痛,该类型的疼痛在机制上不同于由持续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伤害性疼痛和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通常是由于身体长期处于疼痛状态,导致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这种疼痛的特点在于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例如,当身体受到轻微的刺激或损伤时,由于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可能会产生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疼痛感觉。可塑性疼痛的发生往往与心理因素、长期的炎症反应或不良的生活习惯等有关。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焦虑情绪或者慢性的肌肉劳损,都可能引发可塑性疼痛。这类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心理调节以及适当的物理治疗等方法来缓解和改善。在可塑性疼痛中观察到的症状包括比可识别的组织或神经损伤的数量所预期的更广泛或更强烈的多灶性疼痛,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衍生的症状,如疲劳、睡眠、记忆、和情绪问题。这种疼痛可以单独发生,通常发生在纤维肌痛或紧张型头痛等疾病中,或者作为混合疼痛状态的一部分,与持续的伤害性疼痛或神经性疼痛相结合,如发生在慢性腰痛病人。可塑性疼痛是一种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病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深入了解其病因、病机以及有效的处理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病因可塑性疼痛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神经损伤:外伤、手术、炎症等导致的神经损伤是可塑性疼痛的重要原因。神经损伤后,神经信号的传递出现异常,导致疼痛感觉的放大和持续。2.炎症反应:身体组织的炎症,如关节炎、腱鞘炎等,会释放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长期的炎症还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改变,使疼痛变得更加顽固。3.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状态可以影响疼痛的感知和体验。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增加疼痛的敏感性和持续时间。4.遗传因素:个体的基因差异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对疼痛的处理和调节,使某些人更容易出现可塑性疼痛。5.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神经功能,增加疼痛的发生风险。病理机制造成这种疼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人们认为CNS中疼痛和感觉处理的增强以及疼痛调节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包括:1.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疼痛相关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兴奋,对疼痛刺激的阈值降低,导致轻微的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疼痛反应。2.神经通路的重塑: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发生改变,形成异常的神经连接,使疼痛信号的传递更加紊乱和增强。3.中枢敏化:中枢神经系统(如脊髓和大脑)对疼痛信号的处理变得更加敏感,放大了疼痛的感受。4.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神经胶质细胞在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活化的胶质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神经递质,进一步加重疼痛。处理针对可塑性疼痛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病机,采取多种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 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用于缓解疼痛症状。 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这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中枢敏化,对某些类型的可塑性疼痛有较好的效果。 神经递质调节剂: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传递来减轻疼痛。2.物理治疗: -热疗、冷疗、电疗、磁疗等物理因子治疗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减轻疼痛。3.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心理压力,降低疼痛的影响。 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减轻疼痛感受。4.神经调节治疗: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药物阻断疼痛神经的传导,暂时缓解疼痛。 脊髓刺激:将电极植入脊髓,通过电刺激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5.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减压术、神经切断术等。总之,可塑性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其病因和病机涉及多个方面。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随着对可塑性疼痛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音。
王祥瑞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12日 25 0 0 -
真正的锻炼往往采取最朴素的锻炼方法
肩膀疼痛别乱练,动作错了越练越严重。袁锋主任门诊时间:六院临港院区:周二下午特需门诊2楼8号间周三上午专家门诊2楼9号间六院徐汇院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8号楼周三下午特需门诊3楼3号间周五全天专家门诊2楼13号间首选公众号预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微官网备注:如遇满号可在门诊日上午8点或下午1点诊室门口排队找助理加号(号源有限请尽早)徐汇院区:宜山路600号临港院区:环湖西三路222号温馨提示:就诊请提前关注公众号出诊时间
袁锋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08日 42 0 0 -
教你分析引起足跟痛的病因!
足跟痛在45岁及以上患者发生率为4%至20%,在足踝门诊,近半数患者都是因足跟痛就诊的,可见足跟痛是相当常见的就诊原因。足部疼痛的鉴别诊断范围很广,但是在医学培训期间与足部相关问题的接触往往有限,许多临床医生(足踝专科医生显然是例外)可能没有充分准备好评估有足部不适的患者。本文将从足跟部位的解剖结构入手,解读足跟痛的常见4类病因,以及分别怎么鉴别和处理。1.足底筋膜炎【病因】受累部位通常在跟骨结节内侧突的足底筋膜起点附近。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长时间站立或跳跃、平足症、高弓足和踝关节背屈减少。【特征症状】患者常自述在早晨或停止活动一段时间后,迈出第一步时足跟痛加重。疼痛通常会随着活动量逐渐增加而减轻,但到一天结束时经过长时间负重又有所加重。【查体】检查者用一只手使患者足趾背屈,绷紧足底筋膜,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或食指沿筋膜从足跟向前足触诊。可找到分散的压痛点,可为加以标记,以便之后需要封闭治疗的辅助定位。【检查】影像学检查不是必需的,但负重X片、MRI和超声检查可以帮助除外足跟痛的其他原因。足跟骨刺存在于大约50%的足底筋膜炎患者中,但它们与症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也可以在没有足底筋膜炎的人中发现。【治疗】初始治疗通常是保守的,包括休息、调整活动、伸展运动、加强锻炼、冰按摩以及使用抗炎或镇痛药物。定制或预制矫形器、足弓贴带、夜间夹板和物理治疗是有效的,可以与其他保守的方法结合使用。激素注射通常在保守措施无效或需要更直接的疼痛控制时使用,止痛效果可持续1个月。激素注射会增加足底筋膜破裂或脂肪垫萎缩的风险。体外冲击波疗法和足底筋膜切开术可用于治疗顽固病例。2.跟腱病【病因】肌肉的过度机械负荷,例如跑步增加,会导致肌腱病、后跟疼痛。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会导致跟腱病。【特征症状】与跟腱病相关的疼痛偶尔比较剧烈,并且随着跟腱的活动或压力的增加而加重。【查体】诊断可分为中段肌腱病或止点肌腱病:中段肌腱病包括在距跟骨止点2~6cm处疼痛,而止点肌腱病包括在跟腱止点处疼痛。触诊显示沿肌腱的压痛,有时会因肌腱增厚而突出,踝关节背屈会疼痛加重。【检查】X片可显示肌腱插入处的刺激或肌腱内钙化,超声检查可显示肌腱增厚。【治疗】有效的治疗包括活动调整、离心运动、减轻对该区域的压力、深层摩擦按摩、肌腱松动以及使用镇痛药物和足跟提升或其他矫形装置。一些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疗法和硝酸甘油贴剂有益。肌内效贴、激素或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已经被证明无明细改善作用;由于肌腱断裂的风险,应避免注射激素。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手术。3.足跟脂肪垫萎缩【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足跟垫会发生萎缩性变化。足跟脂肪垫萎缩是足底足跟疼痛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当足跟脂肪垫萎缩时,足跟脂肪垫中的纤维膜被破坏,水分流失,软组织弹性下降,导致足跟脂肪垫的减震功能降低。【特征症状】临床特点是用手推足跟骨时容易触诊跟骨,跟骨的足底有压痛。在长时间赤脚站立或鞋底较硬时,足跟痛加重。【检查】超声可提高足跟脂肪垫萎缩诊断准确性,也可见与足底筋膜炎相似的变化,如筋膜增厚、部分断裂等。【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非甾体抗炎药和矫形器,应尽量避免注射激素治疗。适用的足部矫形器是(1)后跟翘板鞋;(2)缓冲足跟垫,在行走时为足跟提供衬垫和支撑,并通过减少施加在跟骨区域的压力来减轻足跟的疼痛;(3)实心足跟踝垫(SACH),由柔软的可压缩材料组成,可减少足跟撞击时的冲击力,帮助推离,更自然地改善步态。然而,尚未研究这些矫形器对足跟脂肪垫萎缩患者的有效性;应研究它们的有效性以使其广泛应用。4.压力性丘疹【病因】Shelley等指出本病的发生是外来压力下,足跟皮下脂肪进入真皮形成脂肪疝,而挤出的脂肪组织因其血管、神经受压导致缺氧而引起疼痛,这在病理上已得到了证明。【特征症状和查体】该病临床少见,研究报道过本病,典型皮损为2-8mm不等的皮肤色圆形丘疹。当足跟着地站立时,丘疹出现在足跟的后、内或外侧,丘疹10-40个不等,使足跟呈铺路石外观。有触痛和自发痛,久站、行路久时疼痛加剧,足跟部解除承受压力后丘疹和疼痛也消失。【治疗】避免久站,肥胖者减肥,以减少足跟部承受的压力。本病不宜进行手术治疗。弹力绷带包扎可以暂时缓解疼痛症状。穿高跟鞋,使足跟负重向前移,也仅能使疼痛部分缓解。5.跟骨后滑囊炎【病因】跟骨后滑囊炎是足跟滑囊炎最常见的形式。跟骨后滑囊的前表面由纤维软骨组成,上表面由脂肪组织组成,后表面与跟腱前方融合。滑囊炎都与直接压迫、摩擦有关。鞋后帮的过硬、过紧、活动量过多是造成跟后滑囊炎的直接原因。滑囊炎经常与其他疾病一起发生,包括Haglund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痛风。因此,有必要评估这些疾病在受影响患者中的共存情况。【特征症状】跟骨后滑囊炎的临床特征包括前跟腱的压痛和后踝疼痛并伴有内侧和外侧压痛,跟腱周围可有红斑或肿胀。【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身体康复、抗炎/镇痛药物和鞋子改造。对于滑囊炎的治疗,需注意把鞋的压迫与其他摩擦因素彻底去除,滑囊炎多可不治自愈。最适用于跟骨后滑囊炎患者的鞋改型是在鞋内放置后跟提升装置,以防止跟骨后滑囊与鞋垫收缩。然而,检查这些鞋子修改的临床试验很少见,应该研究它们的临床有效性。滑囊炎积液较少者,可采取减少足部活动,配合应用透热理疗或中药熏洗,或用消炎止痛膏外敷等方法,一般可治愈。积液多者,可按无菌技术操作要求,抽去囊内积液挤压包扎,或抽液后注射针头不拔出,注入泼尼松龙0.5ml,治疗效果良好。手术治疗:经长期非手术治疗不愈和反复发作的慢性滑囊炎,可行手术切除。由于手术后仍有复发可能,故一般症状不显著者,不必手术治疗。为防止复发,手术应尽量去除引起滑囊炎的因素:在行跟腱滑囊、胫后肌腱下滑囊切除时,应将突出的骨赘或骨折后过多的骨痂凿掉,对伴有跟骨骨刺的跟骨底滑囊切除时,应切去骨刺并切断附着于其上的跖腱膜。1.跟骨应力性骨折【病因】跟骨应力性骨折是由足跟反复超负荷引起的,最常发生在距下关节后关节面的下方和后方。【特征症状】跟骨应力性骨折患者会出现足跟痛,通常在早上迈出的第一步或静坐一段时间后最严重,但通常沿跟骨内侧和外侧有压痛为特征,而足底筋膜炎和跟腱病患者通常没有。【检查】X线平片是临床怀疑骨折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然而X片显示早期的应力性骨折比较困难,CT、超声和MRI可作为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的次选检查。【治疗】应力性骨折的治疗因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活动水平和合并症而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制动可能就足够了。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例如,走路时疼痛),建议使用拐杖和非负重,直到症状消退。2.Haglund综合征【病因】该病变于1928年由PatrickHaglund首先描述,将止点性跟腱炎、跟骨后上突增生(Haglund畸形)与跟腱滑囊炎统称为Haglund综合征。其中跟骨后滑囊炎好发于年轻人(30岁左右),而伴有骨赘形成的止点性跟腱炎则好发于年龄更高的人群。【特征症状】跟腱止点处的压力相对较高,如果局部发热、红斑、肿胀、肌腱增厚和肌腱局灶性压痛表明疼痛源于肌腱病而不是Haglund畸形。止点性跟腱炎可因运动而加剧,可逐渐出现跟后部疼痛,开始为间断性疼痛,以后可转为持续性疼痛。跟腱止点部外观正常或增大,局部压痛。【查体和检查】病人单足提踵困难或引发疼痛。少数患者可在活动时发生跟腱的断裂,Thompson试验阳性。【治疗】治疗旨在降低压力和炎症,可能包括穿高跟鞋、注射皮质类固醇(最好在超声引导下)、物理治疗以及使用抗炎或镇痛药物。在难治性病例中,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畸形。可用的选择包括肌腱镜检查、开放式和经皮肌腱切开术、肌腱清创和重新附着,以及切除Haglund畸形并重新定位肌腱。临床结果研究报告疼痛和功能评估得分有所改善,但高水平运动的恢复率各不相同。手术干预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约为11%,感染是主要问题。跗管综合征(胫后神经卡压)【病因】跗管综合征也称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或踝管综合征,是胫后神经通过屈肌支持带下面骨纤维管时,受到卡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在此支持带下方有一个管道,该管道中包含趾长屈肌和足母长屈肌肌腱、血管束、胫神经和足底内、外侧神经。当足弓塌陷和足内翻过度时,胫距或距下关节的骨骼可能会移动甚至半脱位,致穿过跗骨隧道的结构受压。跗管综合征诊断最常见于有明确的足创伤史的患者,“特发性”很少见。【特征症状】患者在站立或活动后、疼痛或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烧灼感、麻木等)是跗管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一般存在内侧及足底,并可以向足趾或近侧腓肠肌区放射。症状可以在行走、站立或夜间时加重,休息及抬高患肢时减轻,但真正的夜间痛或麻木少见。可能有局部肿胀,特别是有外伤或肿瘤的患者。部分患者会有足部痉挛或足趾卷缩。【查体】可以通过沿着神经走形轻敲(Tinel征)并用刺激性动作来压迫或压迫神经(背屈-外翻试验、跖屈-内翻试验)来诱发疼痛。足底表面可能有感觉缺失,但不会延伸到足背。【检查】 MRI是跗管综合征的首选检查,但超声检查、肌电图和神经传导研究也可用。肌电图检查可见足底内、外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治疗】对于有跗管综合征症状但没有创伤史的患者应该尝试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调整鞋履以及对某些患者进行矫形治疗。如果患者对治疗没有反应,那么皮质类固醇注射可缓解症状,而且可有助于诊断。对于某些已明确证实有神经卡压且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在踝部进行胫神经减压治疗是很有效的。
安帅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07日 48 0 2 -
齐鲁晚报: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和两弹一调控创始人安建雄-愿天下无痛
有一种剧痛,叫作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变化多端,患者有时感到针扎、刀割、撕裂,时而为电击、火烧,多数患者迁延不愈,生不如死。非常典型的包括幻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顽固性疼痛。关于疼痛的机制有很多学说,但只有1965年梅尔扎克(Malzack)和沃尔(Wall)发表的“痛觉闸门控制学说”被广泛接受。随着时间推移,“闸门控制学说”很难解释诸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和幻肢痛等魔鬼般疼痛的临床现象。安建雄博士通过自己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合文献支持,于2022年10月在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官方杂志《中国疼痛医学》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comprehensiveneuralinsulttheory)。该假说的核心内容为:周围神经损伤引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常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全神经结构的损伤和认知障碍,传统抗惊厥药虽然可以缓解疼痛,但不能修复损伤的神经结构,也不能改善认知障碍;而(电、磁、光、化学等)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疼痛的同时,也可修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相应地也会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实践表明,疼痛全神经损伤学说可以改变临床行为和范式,促进患者远期预后,安建雄团队用神经调控和修复彻底替代传统的糖皮质激素注射与神经损毁,并发症显著减少,远期效果明显改善。日前,90岁的唐先生经安建雄团队治疗后出院。三年前,老人就已患重度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神经痛多年,身体接触任何东西、即使风吹过,都会痛彻心扉,这样的疼痛像魔鬼一样伴随着他,让他甚至痛到想要自杀。心急如焚的家人在网上查阅资料,反复对比鉴别,了解到安建雄教授有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0多年的临床经验,就从浙江省宁波市奔赴北京,接受了安建雄的“两弹一调控”治疗,疼痛从难以忍受的9分降到了3.5分。时隔三年,为了让老人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出于对安建雄的完全信任,家人又陪同老人跨越1000公里,来到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再次接受安建雄团队的创新治疗。老人的疼痛再次显著减轻,原来皮肤摩擦引起的疼痛超敏竟然神奇消失了。据安建雄介绍,以往超过一年和神经损毁后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部分医生的共识是“等待”策略,原因是医疗干预有害无益。而其团队首创的“两弹一调控”不毁神经、不打激素,是针对慢性疼痛造成持续全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用“导弹+散弹”原理,在超声和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将神经修复药物精准注射到神经节周围,通过抗炎和神经修复作用治疗。无独有偶,来自湖南的孔先生因为右下腹疼痛持续了八年,遍访多家大医院都未找出疼痛原因,最后也是通过网上一名被安建雄治愈的盆腔痛患者推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安建雄,被诊断为盆腔痛。入院第二天,安建雄亲自为孔先生实施超声引导下的无痛腹腔灌注治疗,当天上午治疗结束,下午孔先生就觉得疼痛程度由原来的5分降为1分。安建雄介绍,用无激素的抗炎药物治疗盆腔痛,这种神经修复和调理理论和技术正在终结神经损毁和激素注射为主旋律的疼痛治疗。近十年来,团队与德国和美国等国际同行合作,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将三氧成功用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股骨头坏死和慢性盆腔痛、抑郁症和失眠障碍等疑难病。2022年9月1日,他领衔的山东第二医科大学三氧医学研究室获批成立,成为迄今国际上第一个由高等院校设立的三氧医学研究专门机构。采访中,安建雄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治愈的各类患者数不胜数,来自全国各地,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治疗过程中会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毁一根神经,不用一支激素,用绿色疗法让患者摆脱痛苦。安建雄,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我国失眠与疼痛创新诊疗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目前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麻醉创新诊疗研究院创始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超快速抗抑郁中心主任。兼任南方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脑病研究所所长。发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慢性失眠全神经损伤新学说;建立新型丘脑痛、三叉神经痛和臂丛神经痛动物模型;临床疼痛用“两弹一调控”替代传统的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术;在睡眠医学领域,提出“病人自控睡眠”和“多模式睡眠”新概念,创建“两快一滴定”方案解决抑郁与失眠共病难题;发现偏深静脉麻醉降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及其细胞骨架和分子马达机制;提出超级电休克与超快速抗抑郁等新概念。2022年,在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安建雄在这里创建了全球范围内第一家快速抗抑郁中心。2024年,安建雄又创建“超快速抗抑郁中心”取代两年前的快速抗抑郁中心。创始人安建雄带领团队将二次升级的改良电休克技术,联合“静脉快速抗抑郁”及“病人居家自控睡眠调控”,形成新的以调控和修复中枢神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超快速抗抑郁”临床诊疗方案。1999年留学英国St.Thomas医院,2001-2004年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治医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重症)医学中心主任,院长助理和副院长。主要学术任职: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学组发起人、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发起人和组长,国际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协会中国分会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围术期医学会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睡眠工作组发起人和组长。《手术》杂志副总编辑、《医学参考报-疼痛专刊》副总编辑。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
安建雄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07日 17 0 0 -
肺癌术后疼痛怎么办?:原因、影响与应对策略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术后疼痛却是许多患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肺癌术后疼痛的相关知识。 一、肺癌术后疼痛的原因:(一)手术创伤 肺癌手术通常需要切开胸部组织,包括皮肤、肌肉、肋骨等,这不可避免地会对神经、血管和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引发疼痛。手术切口的大小、手术方式(如开胸手术或微创手术)以及手术的复杂程度等都会影响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二)肋间神经损伤在手术过程中,肋间神经可能会受到牵拉、切断或压迫,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引起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呈放射性,可累及胸部、肩部和上腹部等部位。(三)胸膜刺激 手术操作可能会刺激胸膜,引起胸膜炎症反应,导致胸膜疼痛。患者在呼吸、咳嗽或改变体位时,疼痛会加剧。此外,胸腔内留置的引流管也可能刺激胸膜,加重疼痛症状。(四)肌肉紧张与痉挛 术后患者由于伤口疼痛,往往不敢正常呼吸和活动,导致胸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肌肉痉挛,进一步加重疼痛。而且,长期的肌肉紧张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术后恢复。(五)心理因素 肺癌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在术后往往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如对疾病复发的恐惧、对术后恢复的担忧等。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会导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使疼痛感觉更加明显。二、肺癌术后疼痛的影响 (一)身体方面1. 限制呼吸功能:疼痛会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导致痰液潴留,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同时,呼吸运动受限还可能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影响肺功能的恢复。2. 影响睡眠质量:持续的疼痛会干扰患者的睡眠,导致睡眠不足。长期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还可能降低免疫力,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生风险。3. 延缓术后康复:疼痛会使患者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此外,疼痛还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从而延缓术后身体的康复进程。(二)心理方面1. 增加焦虑和抑郁情绪:术后疼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受,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2. 降低生活信心:长期的疼痛折磨可能会使患者对治疗和康复失去信心,产生消极对待疾病的态度,甚至影响患者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三、肺癌术后疼痛的应对策略(一)药物治疗1. 镇痛药(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减轻疼痛,但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2). 阿片类药物:对于中度至重度疼痛,常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较强,但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3). 联合用药:在临床上,为了提高镇痛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常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例如,NSAIDs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同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及其相关不良反应。2. 辅助药物(1). 抗惊厥药: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如肋间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可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惊厥药。这些药物可以调节神经传导,减轻疼痛症状。(2). 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等,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情绪障碍的疼痛患者。(二)非药物治疗1. 物理治疗(1). 冷敷与热敷:术后早期,可在伤口周围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局部炎症和疼痛。在术后恢复期,可适当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但需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或冻伤皮肤。(2). 按摩与理疗:专业的按摩和理疗可以帮助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例如,胸部按摩、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伤口愈合。(3).神经射频热凝技术:对于一些严重且顽固的癌痛,可以尝试神经射频热凝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射频电流使目标区域组织和神经热凝毁损,破坏疼痛传导通路,从而控制疼痛。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无需开刀、对全身状态影响小的优点。(4).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肺癌术后疼痛的方法有很多,如中药内服、外敷,理气、行痰、散寒、消痰、解毒、活血化瘀等。这些方法对于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帮助。2. 呼吸训练(1). 深呼吸练习: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用鼻子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深呼吸可以增加肺部通气量,促进痰液排出,同时缓解胸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2). 有效咳嗽训练:教会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屏气3-5秒,再用力咳出痰液。在咳嗽时,可用手按压伤口,减轻咳嗽对伤口的牵拉疼痛。有效咳嗽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3. 心理干预(1).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患者了解疼痛的原因和应对方法,纠正其对疼痛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同时,指导患者采用放松技巧,如冥想、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疼痛感受。(2). 心理支持:家人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家庭支持系统,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三)术后护理注意事项(1). 保持正确体位:术后患者应采取舒适的体位,一般可采用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轻胸部压力,缓解疼痛。在更换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牵拉伤口。(2). 妥善固定引流管:胸腔引流管的妥善固定和护理非常重要,要确保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和牵拉。如果引流管刺激引起疼痛,可适当调整其位置或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相应处理。(3).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伤口红肿、渗液、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防止伤口感染加重疼痛。(4). 逐渐增加活动量: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早期可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如翻身、抬腿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立、行走等。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肺癌术后疼痛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大多数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了解相关知识,正确应对术后疼痛,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这篇科普文章能让大家对肺癌术后疼痛有更全面的认识,让每一位肺癌患者都能在术后更好地应对疼痛,走向健康的未来。
李志新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28日 313 1 22 -
技术前沿|“两弹一调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克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俗称“缠腰龙”,是国际公认的顽固性疼痛疾病,多见于胸腰部,头面部、脖子、四肢和会阴部均可发病,疼痛性质多样,包括刀割、火烧、针扎样等交替出现,魔鬼一般。统计数据表明,近半数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迁延不愈,因此有人称之为“不死的癌症”!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安建雄教授博士团队根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将影像引导下生物活性氧结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不仅远期疼痛缓解满意,而且发现有明显的神经修复作用。安建雄将这种疗法形象地称为“两弹一调控”(导弹+?弹+神经调控)。在2022年7月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第一作者为安建雄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张建峰医师,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系JohnP.Williams教授为合作作者。安建雄团队”两弹一调控“创新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论文发表在国际英文期刊《医学气体杂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传统疗法主要为口服药物和神经阻断。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是临床应用的主流药物等,不少医生因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而神经毁损,然而疗效差强人意。更不幸的是,有时神经损毁后不仅疼痛不缓解或者缓解后再复发,而且还可能产生“痛性麻木”现象,也就是不仅疼痛依旧,还增加了神经损毁后的麻木,更加剧了患者的痛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建雄在我国疼痛医学泰斗韩济生院士指导下,于北京医科大学中法疼痛中心从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治研究,主要目的是试图在不损伤神经的前提下缓解疱疹后神经痛,开始使用暂时性神经阻滞和周围神经与穴位电刺激调控,但效果不能持久。采用辣椒辣素神经注射发现,可以消除病人疼痛而不减退其其他感觉,但遗憾的是当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缓解疼痛数周,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安建雄清楚记得,在中法疼痛中心一次午餐会上,韩济生院士提到他阅读的文献中,有研究认为是带状疱疹病毒迁延不愈合的原因之一是病毒长期潜伏在人内,持续损害患者神经所致。后来安建雄留学美国期间,在一本顶级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里获悉,对死者5小时内进行尸检,发现其中多数人的神经节内有活的带状疱疹病毒。学成回国后,安建雄便将被誉为不耐药抗生素的生物活性氧,通过影像引导精确注射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变区域神经节,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而且有一定远期疗效。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安建雄又把最新技术“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联合应用,发现可以显著提高神经修复作用,对巩固远期疗效有突出优势:对病史超过一年患者数据分析发现,单独应用”导弹+霰弹”疗法满意率为57%,而联合高电压脉冲神经调控后满意率升高到73%。据悉,“两弹一调控”疗法已经成为安建雄团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医疗常规,并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北京健宫医院等单位成功复制。这一创新疗法对改变激素注射和神经损毁的传统疼痛治疗模式具有积极意义。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研究室主要成员:安建雄: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民盟中央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麻醉学客座副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麻醉与疼痛专委会创始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兼电休克与神经刺激学组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睡眠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转化医学院研究院执行院长。山东第二医科大学特聘教授,麻醉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先后主持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首发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长期从事麻醉深度与认知功能、麻醉学原理治疗顽固性疼痛和失眠的创新研究,创建三叉神经痛、臂丛神经痛和丘脑痛三种新型蛇毒模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践行“病人自控睡眠”为主线的多模式睡眠治疗顽固性失眠,国际上率先用神经节三氧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慢性盆腔痛,影像引导下三氧注射治疗股骨头坏死等创新成果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主编3部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2018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提名奖;2020年第六届医学家峰会上获“十大创新医学专家”(排名第一)。2013年和2014年成功完成渐冻人吕元芳和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剖宫产麻醉和重症监护治疗,2020年瘟疫肆虐时挽救生命垂危的渐冻人王甲。王若国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在读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主治医师,参与省级课题4项,2021年在安建雄教授指导下于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院麻醉、疼痛与睡眠医学中心访问研究一年,研究方向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和丘脑痛等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创新治疗。
安建雄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09月17日 106 0 1
疼痛相关科普号
刘殿刚医生的科普号
刘殿刚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普通外科
3819粉丝148.2万阅读
鲍民医生的科普号
鲍民 主任医师
辽宁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149粉丝3.6万阅读
张涛医生的科普号
张涛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骨科-脊柱外科
2.1万粉丝26.3万阅读
-
推荐热度5.0王祥瑞 主任医师上海市东方医院 疼痛科
疼痛 96票
带状疱疹 35票
腰痛 26票
擅长:腰背痛,颈肩痛,会阴痛,胸痛,带状疱疹痛及后移痛,糖尿病性疼痛,术后疼痛治疗 -
推荐热度4.7刘海鹏 主任医师甘肃省人民医院 疼痛科
疼痛 41票
腰痛 11票
头痛 8票
擅长:从事疼痛医疗工作十余年,擅长治疗头痛、腰腿痛、颈腰椎间盘源性神经痛、颈肩综合症、足跟痛、癌痛等各种急慢性疼痛。主要研究方向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经筋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及神经毁损治疗,对癌痛的规范化、综合性治疗有成熟的经验。其中经筋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经验丰富 -
推荐热度4.5刘益鸣 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疼痛医学科
疼痛 48票
神经痛 10票
擅长:擅长诊治会阴疼痛、慢性盆腔痛、顽固性神经痛。特别是对阴部神经痛、盆底肌筋膜疼痛、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慢性特发性睾丸痛、阴部神经相关性功能障碍(持续性唤起、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的诊断、治疗及康复具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