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 α、β、γ 射线和各类 x 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 x 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
放射治疗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近距离照射):
- 外照射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肿瘤,包括普通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放疗技术、调强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和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等。
- 近距离照射包括后装治疗(暂时性驻留)、放射性粒子植入(永久植入)、放射性核素敷贴等。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放射线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 α、β、γ 射线和各类 x 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 x 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
放射治疗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近距离照射):
放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不良反应主要在放疗靶区的局部,但是也可能会出现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主要是免疫下降、功能紊乱与失调引起,表现为疲乏、虚弱、发热、食欲下降、骨髓抑制、厌食、恶心呕吐等。
头颈部放疗
皮肤:放射性皮损主要表现为瘙痒,色素沉着,干、湿性脱皮和破溃等。
口腔黏膜:轻度表现为黏膜红肿、充血、斑点状白膜形成、稍痛。严重者融合性白膜、溃疡形成、疼痛明显、影响进食。
口干:正常人的唾液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分泌,保持口腔湿润,帮助消化食物,头颈肿瘤患者放疗时上述腺体难免会在放射野内,故病人会觉得口干,可能会伴随终生。
胸部放疗
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肺炎多于放疗后 2 ~ 3 周出现症状,轻者无症状或有刺激性干咳,严重者出现高热、胸痛和气急。放射性纤维化多出现于放疗后数月到数年,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放射性食管损伤:食管的鳞状上皮对射线比较敏感,食管癌、肺癌、纵膈肿瘤的放疗均可使食管受到不同程度的照射引起放射性食管炎,表现为吞咽疼痛、胸部疼痛、发热、呛咳等,后期因食管纤维化狭窄出现吞咽困难。
腹部放疗
放射性肝损伤:轻者无症状或轻度肝功能异常,重者会出现精神萎靡、肝区疼痛、黄疸、腹水等,极少数会出现肝衰竭危及生命。
放射性胃肠炎:一般出现在放疗开始后 1 ~ 2 周内,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治疗以饮食调节和对症处理为主。
放射性肾损伤: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贫血等。
盆腔放疗
放射性直肠炎: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便、血便等。
放射性膀胱炎: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消化道反应护理
皮肤护理
血象下降
复查时间:一般放射治疗后 1 个月需要复查、评估疗效,之后也需长期随访。具体的复查时间应以临床医生给出的建议为准。如果疾病进展或有亚急性、慢性放射损伤出现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复查项目:针对不同肿瘤,医生会给出不同的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