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旭医生

医师资格证审核通过

医师执业证审核通过

执业证书编号:1101*********89

人脸识别认证 认证通过

所有服务均由本人提供

病友推荐度 3.5 同行推荐度 140

尊敬的外地患者: 您好!感谢您选择前来就诊。为帮助您更高效地安排就医行程,特提醒如下: (1) 门诊检查预约提示 周一至周三的门诊检查通常需要提前预约,等候时间可能长达数周。 周五的专家特需门诊检查资源相对充裕,一般可在一周内完成所有检查。 建议外地患者优先选择周五就诊,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您的时间成本和在京费用。 (2)线上复诊建议 如果您需要进行线上复诊,建议选择文本咨询会诊,这种方式最为便捷。 最佳咨询时段为晚上19:00-22:00,此时回复效率更高,能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祝您早日康复! 【周五专家特需门诊温馨提示】 (1)检查预约说明:眼动眼震前庭功能检查将于预约成功后1-4个工作日内完成,请准时到院。特殊情況提前报备可调整时间,个别疑难病例检查可能延长整体候诊时间,建议预留充足时间并耐心等候。 (2)外地患者须知:建议预留至少1-2周在京时间以便完成2-3次门诊复诊,请提前规划行程。 (3)挂号及复诊等事宜: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外地患者酌情提供加号服务。复诊支持远程咨询,疑难病例可申请全国专家会诊。

头晕/眩晕,尤其在复杂耳石症的精准诊治、单侧前庭外周病变与中枢性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及神经-耳科-心理相关复杂性头晕/平衡障碍疾病方面诊治经验丰富。在脑血管病、脊髓病、周围神经病、痴呆及脱髓鞘病等神经科疑难病方面经验亦很丰富。

杨 旭,男,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眩晕/前庭医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眩晕协作学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协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其他多个相关眩晕专委会常委;全国眩晕规范化诊疗巡讲专家、河北医大/南华大学等五家医院眩晕中心荣誉主任/客座教授。科技部及北京市科协/科委/首发/自然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卒中与神经疾病》副总主编。 熟悉缺血性脑血管病分层诊断,在脑血管病病因学 (血流动力学、斑块、炎性机制及分子机制)、诊断学(早期标记物)、队列研究(卒中预测量表)及循征医学(Meta分析)研究较为深入,发现中国CADASIL患者4号外显子5’端c.341-2 A>G突变。熟悉颅内感染诊治,应用CSF MICM技术先后确诊脑干套细胞淋巴瘤、中枢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等。在肌肉神经病、脊髓病等方面亦经验丰富,先后诊断成人型糖原累积病II型、成人型戊二酸尿症、脊髓SDAVF等疑难病变。 擅长头晕/眩晕(包括复杂性BPPV-耳石症)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层诊治、神经科疑难病诊治。尤其在复杂耳石症的精准诊治、单侧前庭外周病变与中枢性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及神经-耳科-心理相关复杂性头晕/平衡障碍疾病方面诊治经验丰富。在临床上,总结出一套规范的眩晕诊治流程进行全国推广,受邀在全国20多个省份进行巡讲200余场,培训近3万医生;承担北京大学研究生、全国进修医生的眩晕临床诊治及研究培训工作,先后前往南美洲、欧洲及韩国进行国际眩晕学术交流,先后推荐多位研究生进一步前往韩国、德国、澳洲及美国攻读前庭医学博士学位;多次牵头、参与全国眩晕专家指南/共识的撰写。近10年来在脊髓血管病、脑脊液学、眩晕及科研设计等专业方面承办国家级/市级继教项目20余项/次。曾应邀北大论坛进行《交叉学科的发展》的主题演讲。 已启动多个眩晕/前庭疾病临床研究数据平台,在国内率先进行位置性眼震(BPPV/轻嵴帽/CPPV)及垂直眼震的诊断及机制、各种前庭评价技术及影像学的精准诊断研究(尤其神经眼耳科学&耳石重力通路&眼动诊断)、中枢血管性眩晕预测模型开发(包括AI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EA2基因诊断、VM/PPPD/MDS的脑功能&脑网络改变、前庭康复的中枢静态&动态代偿神经环路机制、眩晕/前庭医学的循证医学方向等的研究,均居国内国际领先。先后主持首发及北自然等课题20余项,指导硕/博研究生40余人,近年先后在《Journal of Neurology》等杂志发表近50篇SCI论著,累计发表中英论文近150篇。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