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赛珊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郭赛珊

郭赛珊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教授

医生主页

专业方向

中医科

专业擅长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内科疑难杂病、妇科病、睡眠障碍、抑郁症、不孕不育、肿瘤术后及放化疗期间治疗

执业地点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个人简介

郭赛珊,北京协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科及中医教研室主任(1991年-2002年)。1998年组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1997年美国圣安东尼奥德州大学汉方医学研究所访问教授。2001年参与组建北京协和医院女教授联谊会,并任会长10余年,同时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女教授联谊会会长。
1960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得到著名病理学家胡正祥、侯宝璋、王德修、卢咏才、胡素坤等教授严格系统的指导与培养;在协和医院内科各病房学习一年,系统学习内科的查房、带教方法与经验,掌握了常见病的西医诊治技术及手段,具备了扎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1970年参加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并在名医颜正华、谢海洲指导下,承担西学中班的中药与方剂学教学任务。注重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在北京高级中医师资进修班离职学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深造一年,同时追随中医名家祝谌予、李介鸣、王大鹏、王为兰、程士德等教授,聆听教诲,侍诊案侧,中医理论及临床水平明显提高。为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教、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郭赛珊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5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杂病、糖尿病、妇科、男科、不孕不育、睡眠障碍等疑难杂病及肿瘤术后和放化疗期间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主要的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
1、倡导中西医结合,坚持中西医结合诊治贯穿临证全过程,或衷中参西,或衷西参中,或中西并重,中西医有机结合;
2、采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论治、辨证施食相结合的方法,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
3、主张采用八纲、气血及脏腑辨证的综合辨证,以八纲定性、脏腑定位,做到辨病因、病性、病机与病位有机结合,精准辨证,注重“调五脏”、“治未病”,体现整体观念;
4、强调舌诊为辨证的必备条件,以保证临床辨证的准确性;
5、重视辨证论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
6、发现糖尿病多虚、多瘀、多火旺、多湿热、多兼挟证的特征,提出“以补脾肾为根本,调肝为关键”的创新观点;
7、现代临床湿热证多见,与阴虚、血瘀并见的复杂证型尤为突出,根据湿热、阴虚、血瘀孰轻孰重,将清热祛湿、滋阴、活血化瘀综合立法组方,创立“疏肝健脾治湿热之本、滋阴补肾救湿热所伤、活血化瘀助湿热消退”治疗疑难湿热证的特色理论。
8、讲求治法,坚持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以法统方”。讲求药物的配伍应用,辨病、辨证与中药药理相结合,病机用药与治未病用药相结合。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女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环球中医药杂志》顾问。
曾任卫生部第四届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卫生部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北京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研究开发学会理事;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北京地区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库)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委员会委员;《环球中医药杂志》顾问。

获奖荣誉

1978年荣获北京协和医院“先进工作者”。
200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
2003年“筋脉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2005年获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
2005年“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及血管病变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 “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2009年“补肾活血温经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2009年“名医祝谌宇治疗糖尿病的学术经验及其传承发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
2009年郭赛珊名医工作室获“全国先进名医工作室”称号
2010年获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
2017年6月获“全国名中医”称号
2017年 “敬佑生命,2017荣耀医者评选” 获“中华医药贡献奖”

科研成果

1976年经党委选派、师徒双方同意,郭赛珊教授作为名老中医祝谌予教授的学术继承人,随师临诊10余年,总结和继承了祝谌予教授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深得真传,发表论文20多篇,为《祝谌予临床经验集》主编之一。
2002年郭赛珊教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培养2名学术继承人(著有《郭赛珊临床经验集》)
课题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109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著70余篇,书著9部,推动了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研究的发展,丰富了糖尿病中医药理论。
积极开展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病理机制及有效方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1、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及施治方药的临床研究 1982年与祝谌予教授在国内率先确定糖尿病辨证指标和分型治疗。采用八纲辨证、气血及脏腑辨证,制定出适合临床应用的辨证标准。突破了传统“三消”辨治方法,对中医治疗糖尿病辨证标准的客观化、标准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1993年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辨证分型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
2、糖尿病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应用的临床研究 1978年与祝谌予教授报道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有效病例,首先提出糖尿病血瘀证,倡导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开展糖尿病血瘀证的临床研究,研究证实益气养阴活血方、仙贞片、降糖中药片、宁脂胶囊等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糖脂代谢及血瘀证等指标。为糖尿病血瘀证提供客观依据和有效方药,开创了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的先河,揭示了糖尿病血瘀证的科学内涵。
3、中药仙贞片干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实验研究 研究表明仙贞片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尿蛋白的排出,减轻肾小球系膜区基质增生及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降低肾皮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含量,下调肾皮质和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AGEs受体(RAGE)mRNA的表达,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表型转化和蛋白激酶-C通路的激活,具有肾和心肌保护作用;能够下调主动脉RAGE-mRNA的表达,对高血糖造成的主动脉血管损害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