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张哲

张哲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副教授

医生主页

寄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毕生所学,抗癌济世。在循证医学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寄语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毕生所学,抗癌济世。在循证医学规范化治疗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最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专业方向

肿瘤内科

专业擅长

熟悉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擅长初治及复发、转移性胃癌、胃食管交界部腺癌、结直肠癌、肺癌、食管癌、肝癌、胆道恶性肿瘤等的综合治疗策略制定,精通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的系统性标准治疗方案选择,精准及个体化治疗策略优化,以及实体瘤CART、TCRT、TILs等细胞免疫治疗和新药临床研究。

治疗经验

根据部分线下就诊患者的数据统计

  • 胃癌 1080例
  • 结肠癌 745例
  • 直肠癌 477例
  • 贲门癌 110例
  • 肠肿瘤 54例
  • 肝癌 33例
  • 胆管癌 16例
  • 胃肠道间质瘤 8例
  • 宫颈癌 2例
  • 粘液表皮样癌 1例

执业地点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个人简介

张哲,男,43岁,复旦大学肿瘤学专业,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肿瘤内科临床工作20年,熟悉常见恶性肿瘤诊治原则,擅长胃癌、结直肠癌的系统性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主要从事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耐药领域的基础、临床和转化性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攻关计划分课题:分子靶向药物评价平台的建设”、“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国际标准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平台建设”等重大专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IF=13.8),“BMC Medicine” (IF=8.7),“Cellular Oncology”(IF=7.0),“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 (IF=6.8)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2015年参与完成“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社会任职

中国抗癌协会(CACA)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获奖荣誉

1.2015年参与完成“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与临床治疗新策略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2016年参加上海市卫计委组织的“援滇扶贫”任务,荣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杰出贡献奖”。
3.2018年在健康报和好大夫在线对全国27个专科领域、17万线上医生的联合评选中,荣获“2017年度好大夫”称号。
4.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中心和好大夫在线对全国20余万线上医生的联合评选中,再次荣获“2018年度好大夫”殊荣。
5.202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中心、健康时报(人民日报社主办)和好大夫在线对全国21万线上医生的联合评选中,再次荣获“2019年度好大夫”殊荣。
6.2022年带队参加上海市卫健委援渝抗疫医疗队,获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年度优秀员工”荣誉称号

科研成果

一、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课题)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272688,USP5去泛素化修饰稳定SOX5经RON通路影响胃癌复发转移的机制研究,2023/01-2026/12、52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2574,截短型RON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胃癌转移中的驱动作用机制研究,2018/01-2021/12、55万元,已结题,主持。
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ZR1407900、FGFR2介导c-MET阳性胃癌对c-MET抑制剂原发性耐药的机制研究、2015/01-2017/12、10万元、已结题、主持。
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012ZX09303-018-002、国际标准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平台建设、2012/12-2015/12、12260万元、已结题、参加。

二、代表性研究成果和学术奖励情况
通讯作者):
1. Gao B, Yang F, Han M, Bao H, Shen Y, Cao R, Wu X, Shao Y, Liu C, Zhang Z*. Genomic landscape and evolution of arm aneuploidy in lung adenocarcinoma. Neoplasia. 2021 Jul 21;23(9):870-878.
2. Sun Z, He Z, Liu R, Zhang Z*. Cation Lipid-Assisted PEG6-PLGA Polymer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Knocking Down Long ncRNAs Reverse Non-Coding RNA of Xist Through th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to Regul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astric Cancer Cell Apoptosis. J Biomed Nanotechnol. 2021 Jul 1;17(7):1305-1319.
3. Yu H, Zhang Z*. ALKBH5-mediated m6A demethylation of lncRNA RMRP plays an oncogenic role in lung adenocarcinoma. Mamm Genome. 2021 Jun;32(3):195-203.
4. Wang Z, Yang Y, Hu S, He J, Wu Z, Qi Z, Huang M, Liu R, Lin Y, Tan C, Xu M, Zhang Z*. Short-form RON (sf-RON) enhances glucose metabolism to promote cell proliferation via activating β-catenin/SIX1 signaling pathway in gastric cancer. Cell Biol Toxicol. 2021 Feb;37(1):35-49.
5. Chen L, Cheng X, Tu W, Qi Z, Li H, Liu F, Yang Y, Zhang Z*, Wang Z*. Apatinib inhibits glycolysis by suppressing the VEGFR2/AKT1/SOX5/GLUT4 signaling pathway in ovarian cancer cells. Cell Oncol. 2019 Oct;42(5):679-690.
6. Liu R, Tang W, Han X, Geng R, Wang C, Zhang Z*.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induced 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 activation leads to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inhibitor unresponsiveness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Oncol Lett. 2018,16(5):5983-5991.
7. Tang W, Liu R, Yan Y, Pan X, Wang M, Han X, Ren H, Zhang Z*. 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 and androgen receptor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gastric cancer. Oncotarget 2017, 8(25):40765-40777.
8. Wu Z#, Zhang Z#, Ge X, Lin Y, Dai C, Chang J, Liu X, Geng R, Wang C, Chen H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hort-form RON as a novel intrinsic resistance mechanism for anti-MET therapy in MET-positive gastric cancer. Oncotarget 2015, 6(38):40519-40534.
9. Zhang Z#, Wang J, Ji D, Wang C, Liu R, Wu Z, Liu L, Zhu D, Chang J, Geng R et al: Functional genetic approach identifies MET, HER3, IGF1R, INSR pathways as determinants of lapatinib unresponsiveness in HER2-positive gastric cance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2014, 20(17):4559-4573.
10. Ji D#, Zhang Z#, Cheng L, Chang J, Wang S, Zheng B, Zheng R, Sun Z, Wang C, Zhang Z et al: The combination of RAD001 and MK-2206 exerts synergistic cytotoxic effects against PTEN mutant gastric cancer cells: involvement of MAPK-dependent autophagic, but not apoptotic cell death pathway. PloS one 2014, 9(1):e85116.
11. Zhang Z#, Zhou X, Shen H, Wang D, Wang Y: Phosphorylated ERK is a potential predictor of sensitivity to sorafenib when treat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vidence from an in vitro study. BMC medicine 2009, 7:41.

三、参与的代表性临床研究项目:
1,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卡培他滨加奥沙利铂联合或不联合拉帕替尼用于治疗ErbB2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胃癌或食道癌或胃食道结合部腺癌的Ⅲ期研究(TYTAN)(2009年)
2,北京默克药业咨询有限公司 一项比较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方案和单用FOLFOX4方案一线治疗中国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开放性、随机的、对照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TAILOR)(2010年)
3,江苏恒瑞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2010年)
4,和记黄埔医药( 上海)有限公司 呋喹替尼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I期临床研究(2010年)
5,安进公司 在曾接受过治疗的、患有野生型KRAS转移性结直肠的受试者中比较帕尼单抗与西妥昔单抗的疗效及安全性的一项随机、多中心、非盲III期临床研究(2012年)
6,礼来苏州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进行Ramucirumab治疗的I期临床研究 (2012年)
7,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在标准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亚洲经转移性结直肠癌(CRC)患者中比较Regorafenib联合最佳治疗与安慰剂联合最佳治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研究(CONCUR)(2012年)
8,日本大鹏公司 在标准化疗难治或不耐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亚洲患者中进行的TAS-102 对比安慰剂的随机、双盲、III期研究(2014年)
9,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在二线及以上标准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比较呋喹替尼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与安慰剂联合BSC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FRESCO)(2014年)
10,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二线化疗失败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前瞻性、开放性、单臂的全国多中心Ⅳ期临床研究(2015年)
11,百时美施贵宝公司 一项比较Nivolumab联合伊匹木单抗或nivolumab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治疗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胃癌或胃食管交界处癌受试者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性、III期研究 (CheckMate 649)(2016年)
12,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评价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EJ)腺癌患者疗效及的安全性的随机双盲III期临床研究(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