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医生简介

医生信息来自医院官网公示信息或医生本人提供
平台受限于更新时效,可能出现信息更新不及时的情况
李威

李威

信息 纠错

主任医师 教授

医生主页

寄语

亲爱的患者朋友,你们好!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和肝结节等实体脏器的微创介入消融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无论是这些脏器的良性结节还是恶性结节(癌症),都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根治、或姑息治疗手段。这种新型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适应症广、不须全身麻醉等诸多优点。尤其是对女性患者的甲状腺、乳腺的消融,术后留下的疤痕只有一个针眼,1个月后基本就消失了,美观性非常好。在疗效方面,可媲美常规外科手术或腔镜手术。而且,在外科选择放弃治疗的很多肿瘤中晚期患者中,作为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手段,消融也同样非常有效。(请参看我国及国际多国指南的相关内容)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技术最大限度的推广普及,使更多的良性结节和肿瘤患者受益!

寄语
亲爱的患者朋友,你们好!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和肝结节等实体脏器的微创介入消融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技术,无论是这些脏器的良性结节还是恶性结节(癌症),都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根治、或姑息治疗手段。这种新型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费用低、适应症广、不须全身麻醉等诸多优点。尤其是对女性患者的甲状腺、乳腺的消融,术后留下的疤痕只有一个针眼,1个月后基本就消失了,美观性非常好。在疗效方面,可媲美常规外科手术或腔镜手术。而且,在外科选择放弃治疗的很多肿瘤中晚期患者中,作为缓解症状、延长生命的手段,消融也同样非常有效。(请参看我国及国际多国指南的相关内容)我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种新型的肿瘤治疗技术最大限度的推广普及,使更多的良性结节和肿瘤患者受益!

专业方向

肿瘤外科

专业擅长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乳腺结节和肝结节等实体脏器的微创介入消融治疗,包括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癌症)。同时擅长肿瘤相关靶向药物、免疫和化疗治疗。长期关注转化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治疗经验

根据部分线下就诊患者的数据统计

  • 甲状腺结节 407例
  • 肝癌 166例
  • 肺部结节 94例
  • 肺癌 43例
  • 肝病 43例
  • 乳腺结节 37例
  • 甲状腺癌 27例
  • 甲状腺瘤 11例
  • 乳腺癌 8例
  • 颈部疾病 7例
  • 甲状腺囊肿 7例
  • 淋巴结炎 6例
  • 肺部疾病 4例
  • 食道癌 4例
  • 甲状舌管囊肿 4例
  • 甲亢 3例
  • 贫血 1例
  • 腮腺炎 1例
  • 多形性腺瘤 1例
  • 脊索瘤 1例
  • 桥本甲状腺炎 1例

执业地点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肿瘤中心

个人简介

北大医学部毕业、留美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同仁医院肿瘤中心主任。2014获评“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2016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领军人才”。2017年度“首都百佳青年医生”。

2001年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7年在美国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并在美国完成住院医师和博士后培训。留美10年后归国。2016年又赴介入专业的发祥地,美国的Johns Hopkins大学医院介入中心,学习先进的肿瘤介入消融技术。现为美国医师协会会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的多个分会担任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北京市卫计委青年公益专家。现任“国际微波消融协会”秘书长,“中国肿瘤微创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头颈部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和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

拥有多项消融治疗技术专利。
参与多部肿瘤消融治疗方面国家指南撰写。

学术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实体癌症,如甲状腺癌、肺癌、肝癌、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省部级/国家级课题4项,包括“十二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参与研究其他课题2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文章6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450分。2012年获得“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型科技成果奖”。

社会任职

中华医学会两个分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康联基金会头颈部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肿瘤微创联盟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药监总局新药新器械评审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委会委员、国家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感染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毒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 感染分会青委会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美国医师协会会员、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

获奖荣誉

2014获评“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
2016年入选“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7年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领军人才)”

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约150篇,其中SCI论文90余篇,通讯或第一作者论文约70篇,最高单篇影响因子25分。

专利:
1. 丛伟建,李威,杨硕,基于CT/MRI用于肿瘤微创消融术的方法及引导支架(发明专利),授权号2019109377684,授权时间2021.6.1

2. 李威,一种临床肿瘤取样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号202220974274.0

3. 李威,一种临床治疗肿瘤用消融装置(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申请号202221233692.0

进修经历

2016年5月-2016年9月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介入诊疗中心

教育经历

博士

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 医学

本科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