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凯:临床表现还是非常符合耳石症表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表现为特定头位改变诱发短暂的眩晕发作,于1921年由Barany首先描述,为常见多发病,门诊头晕患者占17~42%[1],终生患病率为2.4%[2],更年期妇女、老年人更易发病[3-4]。通常认为发病机理为耳石从椭圆囊斑脱落,漂浮到半规管或附于壶腹嵴帽,从而引起管结石和嵴帽顶结石症[5]。半规管包括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和前半规管,以后半规管BPPV和水平半规管BPPV最常见,而前半规管BPPV少见。 目前BPPV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后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手法包括Semont法和Epley法等,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复位手法包括Barbecue翻滚法和Gufoni法及强迫侧卧体位疗法等。通常复位操作步骤需要由经过训练的医师来完成,通过Dix-Hallpike检查和滚转试验等诊断手法 ,结合观察患者眼震特点,眼震方向及眩晕轻重,由此来判断耳石症类型及耳石位于哪一侧哪一个半规管,然后再选用相应的复位手法。有文献[6]报道家庭自我治疗,但Brandt-Daroff 练习有效性较差,且患者需要经受反复长时间的头晕发作也有使用Epley法和Semont法自我治疗,只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且事先需要医师通过手法诊断明确受累半规管为左侧还是右侧[7-9]。本研究设计一种新的自我复位方法,使其复位操作,对双侧后半规管耳石复位都有效果,双侧操作对水平半规管耳石复位也有效果。
如果还有症状,可以进行手法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