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健康 当年,我是看完《林巧稚传》后决定报考协和医学院的。林巧稚大夫亲手接生了五万多个新生命,但终身未婚,把一生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当我踏进协和的大门追寻前辈的足迹时,心情如朝圣一般...2006年我在厦门鼓浪屿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专门拜谒了这位感召我走上医学之路的前辈,其精神让我一生景仰。 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教授说过的两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一为 “医生要有科学家的技术,传教士的心灵”,二为“行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的话我理解为,做医生需要真正潜心学术、真心关爱患者、真诚敬畏生命,同时他也在提醒我们所有人,包括医生和患者:医学不是万能的、现代技术更不是万能的!手术刀虽不足一两,可拿起它却重达千钧。 前辈虽已远去,其教诲言犹在耳。医学,是技术与心灵结合的实践;数千年来,医生和患者一直相扶而行,共同战胜病魔。医学进步至今,我们能够治愈的疾病越来越多了,可以治疗的疑难重症也越来越多了,但是一直并肩奋斗的医患战友却似乎渐行渐远。其中原因众多,但有一点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共同期待的,即彼此的信任和尊重。文明发达至今日,人们渐渐感觉物质似乎无所不能,但常忽略了我们拥有共同的特质:我们是生物学上的人。作为生物体的人,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规律,没有能包治百病的医生,没有能长生不老的秘方。即使圣手名医,自己也会生老病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所以,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面前,没有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区别,大家都是一样的人。 但是,在医生面前的患者不是一个发生了故障的机器,而是一个因为躯体疾病遭受精神痛苦的有尊严的人。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我们自己。有一个小故事我一直记忆犹新。我当实习医生的时候,跟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查房。时值冬日,天气比较冷,每次他给患者做体检,都要先把手搓热一下,免得让患者觉得凉。这个细节,让我很感慨。他告诉大家,如果病床上躺着的是我们的亲人,把手捂热一下再自然不过了。这种细节在很多医生身上都有体现。所以,我一直坚信“待患如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传统价值的传承。将来,当医生自己老去病倒之时,肯定也希望能得到这样的医疗体贴和关爱。 换一个视角,如果您的家人或者孩子是个医生,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值了夜班不能休息、生了病也需要坚持工作,出门诊时已经额外加了很多号,但是因为不能给更多的患者加号而被人误解甚至遭到无端指责时,您会不会心疼自己的孩子。医生不是可以永不休息的看病机器,太累了也会出错的。如果患者太多,每个人可以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病情交流和医疗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就像汽车或者飞机,如果过度超载或者疲劳驾驶,安全还有保障吗?同理,医生不能过度加号更主要是保护每一个挂上号的患者的就诊权利和就诊质量。很多患者着急看上病的心情可以理解,医生也想竭力帮忙,但前提是要保证质量和安全,“忙中易出错”这句老话我们不能忽视。 尊重、信任、理解和相信科学,这对医生和患者双方都很重要。 见心见性,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心。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信任别人,我们才能并肩战胜疾病。理解别人,才能将心比心。相信科学,如果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才能以理性和科学的心态去解决。 在当下,以及在可预知的未来,医学都不会是万能的,医生也不会是全能的。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会尽全力去帮助我的患者朋友们。大家的健康是我最大的快乐!
2012年9月-至今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 主任医师、教授
1996年8月-2012年9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 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博士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